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聚合物杂化陶瓷复合膜:制备、表征与性能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31 22:28
   陶瓷膜(Ceramic Membrane,简称CM)是一种新型的无机膜,其主要成分为Al_2O_3、ZrO_2、TiO_2等无机材料。与有机膜相比,陶瓷膜具有热稳定性能好、化学稳定性好、耐有机溶剂的侵蚀,且抗微生物降解能力强、孔道结构优良、微观结构可控等多种优点。因而在化工行业、食品工业、生物医药、水处理、气体分离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陶瓷膜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陶瓷膜产品功能和品种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复杂应用场景的要求;例如在处理含油废水和印染废水中分离效率差;其次,商业化陶瓷膜一般处于微米尺度;具有更小孔径尤其是处于纳米尺度的陶瓷膜尚未商品化,且生产成本太高;第三,陶瓷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受到细菌污染,大大降低了陶瓷膜的过滤性能。而基于聚合物原位聚合,构筑聚合物杂化陶瓷复合膜,则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将聚酰亚胺(PI)以及聚酰亚胺包覆的银纳米粒子(PI-Ag)共价接枝到陶瓷膜(CM)表面,制备了两种聚合物杂化陶瓷膜:PI/CM和PI-Ag/CM复合膜;采用多种手段对复合膜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以PI/CM复合膜为过滤膜,以油水和印染废水为分离体系,对复合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价;以PI-Ag/CM复合膜为过滤膜,以含有大肠杆菌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水溶液为分离体系,对复合膜的的分离性能和抗生物污染性能进行了评价。采用FESEM、EDS、XPS等技术,对PI/CM和PI-Ag/CM复合膜的结构、形貌以及表面组成进行了详细表征;采用表面能分析,对复合膜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采用红外光谱和热分析技术,对复合膜中聚合物的接枝和接枝率进行了评价;采用摩擦磨损技术,对复合膜中涂层与陶瓷膜的结合力进行了评价;采用静态和动态测试方法,对PI-Ag/CM复合膜中银元素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本论文方法,成功将PI和PI-Ag共价接枝到CM表面;银元素在PI膜中分布均匀,分散性好,尺寸大约在50-80 nm;PI在陶瓷膜的接枝率为11.62%;与空白陶瓷膜孔径(1.1μm)相比,复合膜的孔径降低为0.3μm。在油水分离实验中,选取两相油水体系(食用油和煤油)和乳化油(机油,水和一定量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分离体系;以截留率、通量恢复率和耐用性为评价指标,对PI/CM复合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价。与空白陶瓷膜相比,复合膜的截留率分别为96.50%(食用油)、97.70%(煤油)和91.53%(乳化油),分别提高了26.50%、54.20%和14.67%;复合膜的通量恢复率分别为88.75%(食用油)和96.50%(乳化油),提高了56.26%,19.26%;经过多次的重复使用后,复合膜的截留率分别为90.18%(食用油)、92.70%(煤油)和89.59%(乳化油),而空白陶瓷膜为61%、5.70%和66.17%,;在油水分离中,复合膜具有比陶瓷膜更加优越的分离性能。在印染废水分离实验中,选取刚果红水溶液为分离体系;以截留率、通量恢复率和耐用性为评价指标,对PI/CM复合膜的分离性能进行了评价。与空白陶瓷膜相比,复合膜的截留率为98.80%,提高了42.40%;复合膜的通量恢复率分别为97.50%,提高了28.53%;经过10次的重复使用后,复合膜的截留率为95.40%,而空白陶瓷膜为51.40%;复合膜的通量恢复率为94.30%,而空白陶瓷膜为53.24%;在印染废水分离中,复合膜具有比陶瓷膜更加优越的分离性能。在抗生物污染实验中,选取大肠杆菌和BSA为污染源,以截留率、通量恢复率和抗生物污染性为评价指标,对PI-Ag/CM复合膜进行了评价。与空白陶瓷膜相比,大肠杆菌菌液分离中复合膜的截留率为92.04%,提高了31.90%;在静态抗污染实验中复合膜的通量恢复率为99.80%,提高了44.64%;在抗生物污染性能中,复合膜的滤饼阻力系数为0.000055 min/mL2,而空白陶瓷膜为0.000034min/mL2,复合膜的通量恢复率为83.30%,而空白陶瓷膜为46.89%;在抗生物污染实验中,复合膜具有比陶瓷膜更加优越的抗污染性能。
【学位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051.893
【部分图文】:

陶瓷膜,污染层,平板陶瓷膜,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如图 1-1 所示),平板陶瓷膜的污染层一般在外部,清洗时更加的方便,并且污染层较薄,在膜污染后还能保证一定的透水率[29]。

陶瓷膜,日常生活,平板陶瓷膜


按照外观结构特点陶瓷膜可分为多通道蜂窝型陶瓷膜(如图1-2a 所示)、平板陶瓷膜(如图 1-2b 所示)和管式陶瓷膜(如图 1-2c 所示)三种[25-27],根据微观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对称和非对称陶瓷膜。多孔陶瓷膜的制备方法与材料的种类、膜的孔结构以及孔径的大小和范围有关。通常陶瓷膜的制备方法有:挤出成型法、流延成型法、注浆成型法、压制成型、溶相转化法、阳极氧化法、悬浮粒子法以及化学气相沉积法等[28]。在众多陶瓷膜中,平板陶瓷膜具有水道短、工作压力小、节能等优点,与管式陶瓷膜相比,由于过滤方式不同

示意图,重力分离法,示意图


河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常规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处理。目前常用的油水处理方处理原理的不同大致分为三大类: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要包括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气浮除油法、粗粒化法、吸下面对这些工业中常用方法进行简单介绍。重力分离法:重力分离法是利用油和水的密度不同且油和水之在静止或流动状态下借助各类隔油装置使含油废水中油滴、悬种方法,分离原理如图 1-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亮;;复合膜“隧道”现象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J];印刷技术;2019年05期

2 杨丽;杨永强;奚振宇;魏昕;王玉杰;;高性能工业用聚砜平板复合膜的制备[J];现代化工;2017年05期

3 杨艳艳;田宝杨;冯素洋;曲小姝;;磷钨酸盐/中性红复合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4 贾淑平;燕子红;潘言亮;木合塔尔·吐尔洪;;核桃青皮多酚改性壳聚糖-明胶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精细化工;2017年08期

5 ;我国复合膜减薄部分研究达国际水平[J];塑料科技;2016年04期

6 韩谨潞;李琪琪;汤廉;陈仕艳;王华平;;细菌纤维素基电磁功能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5年14期

7 代明江;韦春贝;周克崧;朱敏;侯惠君;林松盛;佟鑫;;磁控溅射W/DLC/W-S-C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5年09期

8 付宁;赵雄燕;姜志绘;;复合膜减薄技术趋势分析[J];印刷技术;2015年20期

9 刘莉莉;李思东;唐冰;杨锡洪;李普旺;杨子明;;壳聚糖/明胶食品保鲜复合膜的热稳定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08期

10 郑育英;黄文涛;付成波;黄天侯;;锂离子电池轻薄铝塑复合膜的热封条件[J];电池;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彩虹;聚酰胺复合膜功能层抗污染调控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董劲;Eu配合物/EVA复合膜的制备及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3 兰永强;木基生物炭在渗透蒸发复合膜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年

4 刘顺利;基于有机金属配位键构建功能高分子网络结构及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5 杨丽彬;有机/无机杂化薄层复合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6 莫锦鹏;纳米多孔材料/聚硅氧烷复合膜及其介电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7 燕群;聚吡咯/无机颗粒复合膜层的电化学合成与防腐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陈成栋;碳钢表面“绿色”/自修复复合膜的制备与防腐蚀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9 郭红;复合型聚偏氟乙烯基导热材料的制备及导热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10 李颖娜;用于膜法脱硫的PES/FSIO2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晶翠;膜式全热换热器热质交换复合膜的优选及其在全热换热器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常凯;聚合物杂化陶瓷复合膜:制备、表征与性能评价[D];河南科技大学;2019年

3 李明雪;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对盐酸环丙沙星的吸附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4 师梦闪;MOF/PVDF复合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5 张文昕;双亲添加剂的制备及其对聚丙烯腈基共聚物复合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6 张凯;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中空纤维膜及复合膜的制备和应用[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7 马潇;PVC/ZnO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抗蛋白污染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8 李志鹏;超声辅助及掺杂改性聚偏氟乙烯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9 杜梦帆;疏水性PVDF中空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其CO_2吸收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0 张婷婷;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复合膜材料的制备及离子传导性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64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64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