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裂用渗吸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应用
【学位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423
【部分图文】:
注入井下的水进入岩石孔隙方向与原油从孔隙中流界面张力比较低,毛细管力小,油水置换主要受重力们关注的重点,是指受岩石内部环境的影响,注入的方向相反,即水从小孔隙进入,而油从大孔隙出来图 1-1 逆向渗吸示意图Fig. 1-1 Reverse schematic imbibition换,渗吸的主要作用是在注入水进不去的小孔隙中完成大孔隙中并随着驱替作用排出地层,从而使采收率增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作用下进入裂缝孔隙中,将裂缝这是受毛细管力影响的一种常见一种润湿能力更强的液体进入来的非润湿流体或润湿能力较干扰,受毛细管力和重力的影响方向,其作用形式有两种:同的水进入岩石孔隙方向与原油比较低,毛细管力小,油水置换重点,是指受岩石内部环境的影反,即水从小孔隙进入,而油从
图 1-3 接触角与油湿性储层渗吸效率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act angle and seepage efficiency of oil-we]人考察了岩石表面水相接触角不同时对渗吸效率的影响间的接触角减小,岩层亲水性增强,自发渗吸速度加快触角相差不多,则渗吸效率也很接近。界面张力力是毛细管力计算公式中的一项主要参数,直接影响毛应用中,由于表面活性助剂具有双亲性分子结构,主要力,可以实现超低的油/水界面张力,使得洗油的时候更的界面张力意味着过低的毛细管力,即使岩石表面为水导致难以完成油水置换过程,进而影响到渗吸效率。因并不以最低为最好,而应该保证油水界面张力适宜,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睿哲;姜振学;高之业;李宜润;张昆;张醒初;宁传祥;;页岩储层组构特征对自发渗吸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7年01期
2 飞达;;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4年02期
3 飞达;;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4年03期
4 王晶;;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3年10期
5 ;渗吸疗法特色治疗——巧博士《一元按摩店》如虎添翼[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3年11期
6 吴应川;张惠芳;代华;;利用渗吸法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技术[J];断块油气田;2009年02期
7 屈雪峰;雷启鸿;高武彬;张龙;何右安;王博;;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岩心渗吸试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8 张新旺;郭和坤;李海波;;基于核磁共振致密油储层渗吸驱油实验研究[J];科技通报;2018年08期
9 李帅;丁云宏;吕焕军;张彬;余芳;石善志;;一维两相同向渗吸模型的求解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7年01期
10 周万富;王鑫;卢祥国;潘赫;王婷婷;韩大伟;;致密油储层动态渗吸采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韩大伟;大庆外围致密油藏渗吸采油技术研究及试验效果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2 孟庆帮;裂缝性油藏自发渗吸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3 李继山;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渗吸过程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沈安琪;致密油藏渗吸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5 刘国栋;造纸涂层材料自渗吸行为机制及理论建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6 陈金生;不同变质程度含瓦斯煤渗吸效应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蔡建超;基于分形理论的低渗油藏若干输运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耿博仑;合水地区长8储层压裂液渗吸驱油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魏一兴;苏里格致密砂岩气储层渗吸作用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3 张学鹏;压裂用渗吸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9年
4 贡皓霜;煤粉堆积孔道润湿性及床层渗吸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5 吴文俊;致密储层表面活性剂渗吸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6 李晓;低渗透油藏波动辅助渗吸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7 宋俊强;表面活性剂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吸—驱油效率的影响[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8 刘峻嵘;基于渗吸影响的致密储层润湿性评价方法[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9 刘敦卿;压裂液微观渗吸与“闷井”增产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10 吴润桐;致密油渗流实验及开采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869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69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