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莱钢焦煤性质分析及焦炭质量预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5:50
   我国煤矿储量虽然丰富,但如焦煤、肥煤等优质炼焦煤十分贫瘠,因此焦化企业需立足本企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配煤煤结构,降低配煤成本,对配煤炼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焦化企业为稳定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对焦炭质量预测控制愈加重视。尽管许多企业已建立出各种焦炭预测模型,但是由于炼焦工艺、操作条件和配煤煤等方面的不同,各企业预测模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以莱钢焦化厂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内容有:首先选取了莱钢10种焦煤做为重点分析煤,测定分析焦煤的各种指标。研究表明:当焦煤的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大约在1.35、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在17mm左右以及粘结指数G值大约在89时,焦煤所炼出的焦炭质量理想,其中M25在89%左右、M10在6%左右、CRI大约在16%以及CSR在76%左右;焦炭灰成分与焦炭热态性质的相关性较好,其相关系数r在0.7以上。在研究莱钢配合煤性质的加和性时,研究表明:配合煤与单种煤的灰分、硫分以及挥发分间有较好的加和性;配合煤的黏结指数G值的加和性较差。通过对莱钢34种矿点的常用煤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莱钢焦化厂4组焦炉的2015年1~9月份的配煤炼焦数据的研究,选取出合理的煤质影响参数,预测莱钢焦炭质量模型,并对将2016年1~5月份的配煤炼焦数据进行焦炭质量预测模型检验。研究表明:莱钢炼焦煤的灰分、硫分与焦炭的灰分、硫分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当焦炭质量预测模型以Vdaf、G、Ad为影响因素,预测焦炭的冷态强度M40、M10和焦炭的热性质CRI、CSR是可行的。
【学位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Q520.62
【部分图文】:

煤岩显微组分,丝质组


莱钢焦煤性质分析及焦炭质量预测研究下的特征:镜质组是颗粒较大,形状呈机械破碎后的棱角状,表面比较光滑平整,在炼焦煤的显微组分中亮度为中等;稳定组是炼焦煤颗粒较小的部分,颗粒边缘呈现圆滑的状态,在炼焦煤的显微组分中亮度最暗;丝质组在炼焦煤的显微组分中亮度最亮,基本是由细胞腔结构转化形成的,丝质组比较脆、容易断裂;半丝质组是具有丝质组特征,半丝质组的亮度比丝质组暗。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增加,煤中的各显微组分亮度都有所增加。在有些煤岩显微组分分类标准中不再细分丝质组与半丝质组,全部统计在丝质组中。

配煤,焦化厂,鞍钢


图 1-2 Vdaf—MF 配煤图Figure 1-2 The blending chart of Vdaf—MF 法 北京煤炭研究所的人员[9]在烟煤分类的基础性指标的变量,绘制出 Vdaf-G 配煤图所示,图%,G=60~75。鞍钢焦化厂利用多年来配煤炼焦 G 值预测冷态强度的方程: 126.47 - 2.104Vdaf+ 0.144G (r=0.925) 12.794 + 0.452Vdaf- 0.0243G (r=0.886) 也采用挥发分 Vdaf和胶质层对大厚度 Y 值进行 127.88–1.947Vdaf+ 0.227Y (r =0.928) 9.0850 + 0.201Vdaf–0.363Y (r =0.910) )可以看出:鞍钢焦化厂的配合煤方案特点:气数低,如果要提高鞍钢焦化厂的焦炭质量,需先发分,才能提高焦炭的抗碎和耐磨强度。另外由

示意图,示意图,炼焦煤,性质


惰性物配比图 1-3 容惰能力示意图-3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inert abilit的复杂性,如果仅用炼焦煤性质预测值也不大。因此目前焦炭质量预测的考虑在内进行预测。美浦义明[9]在用 Vdaf-MF 预测焦炭(h)、火道温度 t(℃)等参数考虑在内45Vdaf-0.001D-0.053WP-0.001(t-100.424Vdaf-0.003D-0.001WP-0.011(t-10强度也受炼焦煤性质和焦炉生产工焦炭热性质产生影响,因此热态性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元樵;改善焦炭质量的措施探讨[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2年02期

2 郭清敏;焦炭质量改进措施的分析探讨[J];内江科技;2003年06期

3 郑水山,周云辉,粟莲芳;改善焦炭质量的措施及效果[J];河南冶金;2003年06期

4 陈惠兰;傅春林;章林荣;黄晓兰;;探讨提高焦炭质量的途径[J];山西冶金;2005年03期

5 智红梅;;强化科学管理 进一步提高焦炭质量[J];大众标准化;2005年12期

6 宋希祥;;影响焦炭质量的的因素分析和原料选择及预处理[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7 张秋生;冶金焦炭应分级使用[J];冶金能源;1982年05期

8 ;焦炭计价有了新办法[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89年Z1期

9 李华,杨柏森;改善鞍钢焦炭质量途径的初探[J];燃料与化工;1998年04期

10 胡银凤;提高焦炭质量的途径[J];燃料与化工;199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瑜;干熄焦炉内焦炭烧(溶)损行为的实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年

2 邱淑兴;煤焦化与焦炭气化过程中的矿物相转变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黄齐华;莱钢焦煤性质分析及焦炭质量预测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4 来威;新投产焦炉提高焦炭质量的探索[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5 梁建华;武钢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树果;基于神经网络的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7 彭靖;不同炼焦方式对焦炭质量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8 吕大光;焦炭质量预测及高炉优化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成;动态配煤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10 吴鹏飞;改善捣固炼焦焦炭质量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2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72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7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