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绕流管束的换热器开发及传热强化机制研究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051.5
【部分图文】:
流体互不混淆,只通过管壁进行热量交换。按照壳程流体的流动形态将管壳式换热器分为四种类型:横向流、纵向流、螺旋流以及斜向流换热器。图1.1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简图(1)横向流换热器横向流换热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主流区流体流动方向与管束方向垂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其结构图和壳程流线图见图 1.2。弓形折流板是一种常见的折流板结构,结构是在圆形板上切除部分圆缺区
纵向流换热器
10(c)扇形翅片 (d)锯齿翅片图1.7 翅片管管内插入物有纽带[52,53]、螺旋线圈[54]、绕花丝[55]、静态混合器[56]、交叉锯齿带[57]等不同结构。管内插物主要用于管侧高粘度流体强化传热。内插纽带是由金属片扭转而成,主要强化旋流传热。对于静态混合器这种新型纽带主要通过分散流体再混合过程,不断更新边界层液膜,增大速度梯度,从而增强传热。尽管内插物结构不同,但对流体的作用大致相似。管程流体随着内插物固定结构形状做旋转运动或产生弥散效应,形成二次流,增大近壁面流速,减薄边界层,增强主流区和边界层流体的混合程度,使传热得到进一步强化。但内插物在增强传热的同时流阻也增大,对于实际湍流工况效果不佳[58]。(a)纽带结构图 (b)静态混合器图1.8 管内插物1.4.2 壳程强化传热技术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强化传热主要通过改变换壳程支撑支撑结构来实现。支撑结构是换热器壳程的关键部件,一方面支撑换热管束,阻止换热管因流体诱导产生振动;另一方面使壳程流体产生期望的流型和流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换热器的改造试验[J];炼油设计简讯;1972年02期
2 朱家齐;;新型的碳化硅高温换热器能源消耗降低20%,产量提高10%[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3 王宗森;沈熊;徐元辉;毕树勖;;应用二维激光测速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研究换热器流动和阻力特性[J];核科学与工程;1987年Z1期
4 刘人侃;;不锈钢换热器的应力腐蚀及预防措施[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1987年04期
5 张应豪;折流杆换热器的试验及其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1988年01期
6 魏淑英;高压加氢换热器的结构[J];石油化工设备;1988年03期
7 汪晓昱;鼓泡式换热器的研制[J];压力容器;1988年01期
8 张仁贵;张玉柱;;高炉炉顶煤气显热回收可行性研究[J];唐山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熊巍峰;;RGH—Q换热器[J];上饶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5期
10 万新明;国外冷凝锅炉研究概况[J];煤气与热力;198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董涛;微管道换热器内微流体的流动与换热[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2 刁乃仁;地热换热器的传热问题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3 周森泉;换热器温差场均匀性原则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1995年
4 文键;基于PIV技术的换热器内部场分布特性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
5 郑继周;弹性管束换热器各组件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韩勇;(火积)减理论及其换热器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7 曲德虎;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蓄能系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郭敏;基于温度场均匀原则的蓄热式地埋管换热器传热分析与优化[D];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林;车载ORC系统换热器传热特性分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2 张连伟;车载燃油面包烤箱开发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张勇;空气源热泵大面积换热器除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4 赵书培;基于复杂绕流管束的换热器开发及传热强化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5 刘荫泽;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一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张婧宇;基于甲酸钾-硅胶复合干燥剂的除湿换热器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7 曹伟;半解耦式除湿热泵及FAM除湿换热器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8 霍涧;蛋白质在换热器表面的结垢和清洗以及抑垢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9 王闪;同轴体组合换热器结构设计及热耦合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8年
10 王岩;基于定型材料相变换热器的开发与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43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84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