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提升管中颗粒循环强度的测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01:51
   颗粒循环强度是提升管中气固流动的一个重要的操作参数。在目前的实验研究中,普遍采用容积法对提升管中固体颗粒循环强度进行测量,但容积法却存在测量过程较复杂,且需多次测量、测量工作强度较大、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等问题。为此本文在一套提升管冷模实验装置上,在不同操作气速和颗粒循环强度下,分别对HDLDG-06固体流量计及PV-6D光纤系统在提升管颗粒循环强度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HDLDG-06固体流量计的研究结果表明,提升管操作气速和颗粒循环强度均对固体流量计的测量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验条件范围内,当提升管操作气速低于18 m/s时,提升管内存在一临界颗粒循环强度,在小于该临界颗粒循环强度时,固体流量计的测量结果较好,在大于该临界颗粒循环强度时,固体流量计的测量结果很差,并且该临界颗粒循环强度随着提升管操作气速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当提升管操作气速大于18 m/s时,提升管内未出现临界颗粒循环强度,在实验中的颗粒循环强度范围内,固体流量计的测量结果均较好。进一步发现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对固体流量计测量结果具有直接影响,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提升管内均存在一相同的临界截面平均颗粒浓度(约为6.9 kg/m3),当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小于该临界截面平均颗粒浓度时,固体流量计的测量结果较好,当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大于该临界截面平均颗粒浓度时,固体流量计的测量结果很差。据此提出了固体流量计用于测量提升管颗粒循环强度的校正关系式和适用范围,提出了一种扩大固体流量计使用范围的方法,同时提出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静电测量法相结合的固体流量计改进措施,改进后的固体流量计可同时对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速度、截面平均颗粒浓度以及颗粒循环量进行测量。在PV-6D光纤系统的实验中发现,现有的根据颗粒有效运动时间计算颗粒流率和颗粒速度的方法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根据整个采样时间对提升管内颗粒流率和颗粒速度进行计算的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方法计算的颗粒流率和颗粒速度的偏差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根据光纤系统测量的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以及光纤系统测量的颗粒浓度电压值和提升管操作气速,分别获得了光纤系统用于测量提升管颗粒循环强度的校正关系式。
【学位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E6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气固流态化技术
        1.1.1 流态化定义
        1.1.2 流态化分类
        1.1.3 循环流态化的形成条件
        1.1.4 流态化技术的应用
        1.1.5 循环流态化技术的优缺点评价
    1.2 固体颗粒流量测量技术
        1.2.1 概述
        1.2.2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
        1.2.3 冲击式流量计
        1.2.4 皮带秤测量原理
        1.2.5 失重秤测量原理
        1.2.6 转子秤测量原理
        1.2.7 容积法
        1.2.8 静电流量计
    1.3 颗粒浓度和速度测量技术
        1.3.1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1.3.2 互相关测速技术
        1.3.3 断层成像技术
        1.3.4 压降法
        1.3.5 光纤探头技术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内容及测量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2 实验介质及操作参数
    2.3 颗粒循环强度测量方法
        2.3.1 容积法
        2.3.2 HDLDG-06 固体流量计
        2.3.3 PV-6D光纤测量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体流量计对提升管颗粒循环强度的测量研究
    3.1 容积法的测量准确性
    3.2 HDLDG-06 固体流量计的测量稳定性
    3.3 HDLDG-06 固体流量计的测量准确性
        3.3.1 固体流量计测量值与容积法测量值对比
        3.3.2 颗粒循环强度对固体流量计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3.3.3 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对固体流量计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3.3.4 固体流量计的校正关系式
    3.4 HDLDG-06 固体流量计的使用优化
    3.5 固体流量计的改进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V-6D光纤系统对提升管颗粒循环强度的测量研究
    4.1 概述
    4.2 PV-6D光纤系统测量方法研究
    4.3 测量结果对比
        4.3.1 颗粒局部流率对比
        4.3.2 颗粒局部速度对比
        4.3.3 颗粒局部浓度对比
        4.3.4 测量准确性对比
    4.4 光纤系统对提升管中颗粒循环强度的测量
        4.4.1 光纤系统的测量稳定性
        4.4.2 光纤系统的测量准确性
        4.4.3 光纤测量系统的校正关系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杰;;石油催化裂化提升管技术的应用发展[J];化工管理;2016年19期

2 刘鹏;;浅析两段提升管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02期

3 董群;赵玲伶;刘沙;李楠;白树梁;刘乙兴;;石油炼制催化裂化提升管技术[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3年02期

4 徐品晶;刘文欢;陈延信;;预热器输送提升管内阻力损失的试验研究[J];水泥;2009年07期

5 陈德胜,田永亮,郑俊生,杨朝合,韩忠祥,钮根林,山红红,张建芳;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提升管沿程产物分布的研究[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3年09期

6 徐春明,吕亮功,唐清林,林世雄;工业提升管在线取样及反应历程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7 崔纪文,杜北国;石油裂化装置提升管焊接修复[J];焊接;1997年04期

8 钱伯章;;催化裂化气体的分离回收和应用[J];石油化工;1987年10期

9 刘继汉;;7万吨/年同轴重油催裂化试运行小结[J];陕西化工;1988年01期

10 刘玉翠;;提升管两段再生催化裂化[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昌宁;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组合反应器实验研究和反应流模拟[D];清华大学;2007年

2 张亚文;加压密相输运床气化炉提升管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徐占武;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工艺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王圣典;密相输运床气固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5 赵凯;密相输运床气固流动相似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刘冰冰;格子Boltzmann方法气泡泵提升管内气泡运动行为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年

7 杜玉朋;两段提升管催化裂解多产丙烯(TMP)技术提升管反应器的模型化[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8 杜峰;重油催化裂解多产丙烯工业化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9 杨世亮;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流动机理的CFD-DEM耦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房明明;循环流化床内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的DEM-LES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芬芬;提升管中颗粒循环强度的测量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2 帅群;小型提升管气固两相流冷模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孔春林;气固循环床提升管内颗粒浓度和速度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郭丽佳;催化裂化反—再系统稳态机理模型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5 金刚;催化裂化装置加工劣质原料的过程优化[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6 丁睿;组合约束型提升管内压力脉动时间序列的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魏晨光;变径串联组合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8 许家豪;提升管内催化剂磨损研究及数值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9 张和香;催化裂化提升管内气固多相流的数值计算[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10 曹鹏;气力提升管内流场特性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6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886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6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