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颗粒对二元混合颗粒体系流动性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9 17:11
本文以生物质与煤气流床共气化为背景,研究了以生物质颗粒为代表的第二颗粒的添加对煤粉等主体颗粒流动性的影响。利用粉体综合性测试仪、粉体流变仪等,对生物质与煤混合颗粒的静态性质进行研究;在料仓内结合高速摄像仪等仪器对混合颗粒的重力下料等过程的动态行为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颗粒流动的基础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粉体综合性测试仪研究了第二颗粒的添加对主体颗粒流动参数的影响,并通过理论分析颗粒之间作用力的变化表征休止角和颗粒物性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混合颗粒休止角的变化与第二颗粒的质量分数w存在线性增加关系,与粒径dm成反比。当第二颗粒的含量较低时,主体颗粒休止角ΦR与颗粒粒径和密度Ρ等物性存在如下关系:△tanΦR=ρb-ρs/ρbρs w/dm2.利用粉体流变仪研究颗粒形状对混合颗粒内摩擦角的影响,发现颗粒内摩擦角的变化与第二颗粒的含量和两种颗粒内摩擦角的正切值之差的乘积存在线性关系,即:tanΦb-tanΦh∝w(tanΦg-tanΦh)。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下关联式:tanΦb-tanΦh=k0w(tanΦg-tanΦh)。根据颗粒长宽比对颗粒流动性的影响,将二元混合颗粒体系划分为三个区域...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模拟流程图
Increasing gas v^ooty图2.5混合颗粒的混合和分离与气速的关系「11Fig. 2.5 The progress of mixing and segregation with the gas velocity 1 1 ; ;;—— :: 111:???? 1:??:、 t = HS4s (S I OKs图2.6鼓泡流化床中气泡和颗粒的运动示意图l86lFig. 2.6 Simulations of bubble and particle motions in a bubbling fluidized bed (blue-heavier particles,red-lighter particles)2.4.1.2最小起始流化速率当气体表观气速作用在颗粒上的曳力等于固体颗粒的重力时,对应的表观气速定义为最小起始流化速率(C/mf)。此时颗粒床层高度逐渐上升,颗粒处于悬浮状态运动且不会被气体带走,床层压降达到最大值且随着气速的增大保持不变。最小起始流化速率的获
充分流化后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颗粒集中在床层底部,反之,颗粒集中在床层表面(见图2.6)。当表观气速较大时,气泡的形成和破裂导致床层强烈的瑞动,这种作用可以有效的打破颗粒团聚和颗粒通道。因此,增大气速可有效的消除颗粒之间的分离,获得较好的混合效果。01丨¥61^等[82]在自行搭建的流化装置上,研究生物质颗粒的物性(密度、粒径分布、颗粒圆度和长宽比)对混合颗粒流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生物质含量为15%甚至更高时,馄合颗粒的流化会出现腾涌和沟流等不稳定现象,进一步导致床层内压降大幅度的波动。当床层高度和内径的比值(///D)大于2时,易发生腾涌现象。主体颗粒与生物质颗粒的粒径比为4.52和0.54时,充分流化后两者分别对应分离最严重和最微弱的状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特性研究进展[J]. 李振珠,李风海,马名杰,黄戒介,房倚天. 现代化工. 2014(07)
[2]水蒸气对生物质和煤流化床共气化的影响模拟[J]. 车德勇,韩宁宁,李少华,刘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32)
[3]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及经济分析[J]. 刘洋. 节能与环保. 2013(09)
[4]稻草与煤固定床共热解特性的研究[J]. 王立,陈雪莉,赵英杰,李帅丹,王辅臣. 燃料化学学报. 2013(04)
[5]Mixing of powders and granular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ans——A perspective[J]. John Bridgwater. Particuology. 2012(04)
[6]Effect of particle shape and size on flow properties of lactose powders[J]. Deborah Huck,Lisa Makein,Brian Armstrong,Ulf Willen,Tim Freeman. Particuology. 2012(02)
[7]掺混生物质对煤灰熔点的影响及混合灰流动温度预测[J]. 陈雪莉,刘涛,刘霞,刘海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11)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生物质、煤共气化的实验研究[J]. 宋健博,张嵩,张坤. 科技风. 2012(05)
[9]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ngle of repose of pulverized coal[J]. Wei Wang,Jiansheng Zhang,Shi Yang,Hai Zhang,Hairui Yang,Guangxi Yue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PR China. Particuology. 2010(05)
[10]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源,张小辉,郎威,王启民.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博士论文
[1]生物质颗粒破碎以及生物质与煤混合颗粒的流动特性研究[D]. 郭强.华东理工大学 2012
[2]煤粉在通气料仓中的下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陆海峰.华东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67069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模拟流程图
Increasing gas v^ooty图2.5混合颗粒的混合和分离与气速的关系「11Fig. 2.5 The progress of mixing and segregation with the gas velocity 1 1 ; ;;—— :: 111:???? 1:??:、 t = HS4s (S I OKs图2.6鼓泡流化床中气泡和颗粒的运动示意图l86lFig. 2.6 Simulations of bubble and particle motions in a bubbling fluidized bed (blue-heavier particles,red-lighter particles)2.4.1.2最小起始流化速率当气体表观气速作用在颗粒上的曳力等于固体颗粒的重力时,对应的表观气速定义为最小起始流化速率(C/mf)。此时颗粒床层高度逐渐上升,颗粒处于悬浮状态运动且不会被气体带走,床层压降达到最大值且随着气速的增大保持不变。最小起始流化速率的获
充分流化后密度和粒径较大的颗粒集中在床层底部,反之,颗粒集中在床层表面(见图2.6)。当表观气速较大时,气泡的形成和破裂导致床层强烈的瑞动,这种作用可以有效的打破颗粒团聚和颗粒通道。因此,增大气速可有效的消除颗粒之间的分离,获得较好的混合效果。01丨¥61^等[82]在自行搭建的流化装置上,研究生物质颗粒的物性(密度、粒径分布、颗粒圆度和长宽比)对混合颗粒流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生物质含量为15%甚至更高时,馄合颗粒的流化会出现腾涌和沟流等不稳定现象,进一步导致床层内压降大幅度的波动。当床层高度和内径的比值(///D)大于2时,易发生腾涌现象。主体颗粒与生物质颗粒的粒径比为4.52和0.54时,充分流化后两者分别对应分离最严重和最微弱的状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质与煤流化床共气化特性研究进展[J]. 李振珠,李风海,马名杰,黄戒介,房倚天. 现代化工. 2014(07)
[2]水蒸气对生物质和煤流化床共气化的影响模拟[J]. 车德勇,韩宁宁,李少华,刘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3(32)
[3]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及经济分析[J]. 刘洋. 节能与环保. 2013(09)
[4]稻草与煤固定床共热解特性的研究[J]. 王立,陈雪莉,赵英杰,李帅丹,王辅臣. 燃料化学学报. 2013(04)
[5]Mixing of powders and granular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ans——A perspective[J]. John Bridgwater. Particuology. 2012(04)
[6]Effect of particle shape and size on flow properties of lactose powders[J]. Deborah Huck,Lisa Makein,Brian Armstrong,Ulf Willen,Tim Freeman. Particuology. 2012(02)
[7]掺混生物质对煤灰熔点的影响及混合灰流动温度预测[J]. 陈雪莉,刘涛,刘霞,刘海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11)
[8]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生物质、煤共气化的实验研究[J]. 宋健博,张嵩,张坤. 科技风. 2012(05)
[9]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ngle of repose of pulverized coal[J]. Wei Wang,Jiansheng Zhang,Shi Yang,Hai Zhang,Hairui Yang,Guangxi Yue Department of Therm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PR China. Particuology. 2010(05)
[10]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的研究进展[J]. 李源,张小辉,郎威,王启民.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博士论文
[1]生物质颗粒破碎以及生物质与煤混合颗粒的流动特性研究[D]. 郭强.华东理工大学 2012
[2]煤粉在通气料仓中的下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陆海峰.华东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2967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9670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