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新型氯氟吡啶酯类除草剂的合成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4 18:27
  氯氟吡啶酯是由陶氏益农公司开发上市的一种新型吡啶甲酸芳酯类除草剂。该类除草剂具有良好的传导性、吸收性、除草谱范围广、起效快、成本低且不易产生抗性。除草剂品种的更新是保持化学除草剂长盛不衰的基本要求,也是除草剂得以不断完善与提高的前提。因此需要合成更多种类的除草剂来推动发展。本文通过改变氯氟吡啶酯除草剂的某些基团从而得到新型除草剂。设计采用三氟乙酸和对甲氧基苯胺为原料制备三氟甲氧基苯基亚氨;三氟甲氧基苯基亚氨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制备炔基亚胺;炔基亚胺与对氯苄胺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进行合环反应得到吡啶衍生物;最后将吡啶衍生物进行脱保护和氯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甲酯。此外,在合成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甲酯的基础上引入苄基。采用三氟甲氧基苯基亚氨为原料,再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环反应,脱保护和氯化反应得到吡啶甲醛;吡啶甲醛在碱性条件下被氧化为吡啶甲酸;最后吡啶甲酸与溴化苄进行取代反应反应得到目标产物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苄酯。合成的物质经过核磁共振分析方法进行表... 

【文章来源】: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除草剂概述
        1.1.1 除草剂的历史与发展
        1.1.2 除草剂的分类
        1.1.3 除草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氟氯吡啶酯和氯氟吡啶酯
        1.2.1 氟氯吡啶酯和氯氟吡啶酯的理化性质及毒性
        1.2.2 氟氯吡啶酯和氯氟吡啶酯的合成方法
        1.2.3 氟氯吡啶酯和氯氟吡啶酯的作用机制
        1.2.4 氟氯吡啶酯和氯氟吡啶酯的应用
    1.3 本文的立论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甲基氯氟吡啶酯衍生物的合成及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2,2,2-三氟-N-(4-甲氧基苯基)亚氨代乙酰氯的合成
        2.3.2 三氟-4-((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戊-2-炔酸甲酯的合成
        2.3.3 6-(4-氯苯基)-5-氟-4-((4-甲氧基苯基)氨基)吡啶甲酸甲酯的合成
        2.3.4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甲酯的合成
    2.4 结构表征
        2.4.1 2,2,2-三氟-N-(4-甲氧基苯基)亚氨代乙酰氯的结构表征
        2.4.2 三氟-4-((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戊-2-炔酸甲酯的结构表征
        2.4.3 6-(4-氯苯基)-5-氟-4-((4-甲氧基苯基)氨基)吡啶甲酸甲酯的结构表征
        2.4.4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甲酯的结构表征
    2.5 合成工艺的优化
        2.5.1 2,2,2-三氟-N-(4-甲氧基苯基)亚氨代乙酰氯合成条件的优化
        2.5.2 三氟-4-((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戊-2-炔酸甲酯的制备条件优化
        2.5.3 6-(4-氯苯基)-5-氟-4-((4-甲氧基苯基)氨基)吡啶甲酸甲酯的合成条件优化
        2.5.4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甲酯的合成条件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苄基氯氟吡啶酯衍生物的合成及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一
        3.3.1 2,2,2-三氟-N-(4-甲氧基苯基)亚氨代乙酰氯的合成
        3.3.2 丙炔酸苄酯的合成
        3.3.3 三氟-4-((4-甲氧基苯基)亚氨基)戊-2-炔酸苄酯的合成
        3.3.4 6-(4-氯苯基)-5-氟-4-((4-甲氧基苯基)氨基)吡啶甲酸苄酯的合成
    3.4 实验方法二
        3.4.1 5,5-二乙氧基-1,1,1-三氟-N-(4-甲氧基苯基)戊-3-炔-2-亚胺的合成
        3.4.2 2-(4-氯苯基)-6-(二乙氧基甲基)-3-氟-N-(4-甲氧基苯基)吡啶-4-胺的合成
        3.4.3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醛的合成
        3.4.4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的合成
        3.4.5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苄酯的合成
    3.5 结构表征
        3.5.1 5,5-二乙氧基-1,1,1-三氟-N-(4-甲氧基苯基)戊-3-炔-2-亚胺的结构表征
        3.5.2 2-(4-氯苯基)-6-(二乙氧基甲基)-3-氟-N-(4-甲氧基苯基)吡啶-4-胺的结构表征
        3.5.3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醛的结构表征
        3.5.4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的结构表征
        3.5.5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苄酯的结构表征
    3.6 合成工艺的优化
        3.6.1 5,5-二乙氧基-1,1,1-三氟-N-(4-甲氧基苯基)戊-3-炔-2-亚胺合成条件的优化
        3.6.2 2-(4-氯苯基)-6-(二乙氧基甲基)-3-氟-N-(4-甲氧基苯基)吡啶-4-胺的合成条件优化
        3.6.3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醛的合成条件优化
        3.6.4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的合成条件优化
        3.6.5 4-氨基-3-氯-6-(4-氯苯基)-5-氟吡啶甲酸苄酯的合成条件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肉桂酰基卟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甲硝唑的荧光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5-(4-(肉桂酰基)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的合成
        4.3.2 荧光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荧光光谱特性
        4.4.2 反应速度和荧光强度的稳定性
        4.4.3 酸度的影响
        4.4.4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4.4.5 卟啉浓度的影响
        4.4.6 甲硝唑对TPPCA的荧光猝灭机理
        4.4.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研究
        4.4.8 选择性的研究
        4.4.9 标准曲线及实际样品测定
        4.4.10 方法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除草剂的类型及使用方法[J]. 郭兵兵.  河南农业. 2017(19)
[2]新颖芳基吡啶甲酸酯类除草剂——氟氯吡啶酯和氯氟吡啶酯[J]. 顾林玲,柏亚罗.  现代农药. 2017(02)
[3]施用农田除草剂的副作用——飘移[J]. 阎世江,张继宁,刘洁.  农药市场信息. 2017(08)
[4]陶氏益农技术总监:评析全球除草剂市场及自家的两个新产品[J].   今日农药. 2017(02)
[5]2016年公开的新农药品种[J]. 徐利保,杨吉春,杨浩,吴鸿飞.  农药. 2016(11)
[6]氟氯吡啶酯的合成路线评述[J]. 付庆,李娇,黄林,张秋颖,陶杰.  今日农药. 2016(08)
[7]氟氯吡啶酯与双氟磺草胺复配的田间除草效果及其对作物安全性评价[J]. 李美,高兴祥,房锋,李健,吴加军,李茂昇.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3)
[8]全球除草剂市场、发展概况及趋势(Ⅱ)[J]. 顾林玲,王欣欣.  现代农药. 2016(03)
[9]RinskorTM active——芳香基吡啶甲酸类除草剂新成员[J]. 姚振威,陈良,曲春鹤,左玉山.  世界农药. 2015(02)
[10]农药杀螨剂的进展和应用[J]. 华乃震.  中国农药. 2015(04)

博士论文
[1]2,4-二氯苯氧乙酸保鲜柑橘果实采后品质机理[D]. 马巧利.华中农业大学 2014
[2]氟烷基亚胺酰卤衍生物合成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研究[D]. 陈资衔.华中科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派罗克杀草砜的合成工艺研究[D]. 梁鸿飞.浙江工业大学 2017
[2]转aroA CC-M耐草甘膦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D]. 聂文龙.安徽农业大学 2014
[3]我国除草剂的登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D]. 张静.河北农业大学 2013
[4]玉米烟嘧磺隆敏感性鉴定及基因定位[D]. 洪翠萍.山东农业大学 2012
[5]用于微生物除草剂的杂草病原真菌的筛选与评价[D]. 韩川.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本文编号:3157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157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c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