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焦煤分析及焦炭质量预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30 14:31
本文以柳钢12种常用炼焦煤及其所炼焦炭为研究对象,对炼焦煤进行全工业分析、工艺性质分析和煤岩显微结构分析,并对其所炼焦炭的冷态强度、热性质和气孔结构进行测定与分析,考察不同性质炼焦煤与其所炼焦炭冷态强度和热性质之间的关系;运用线性修正的方法对柳钢配合煤灰分、挥发分和硫分建立了预测模型,考察该方法能否解决各单种煤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加和性的问题;利用线性拟合的方法对焦炭的灰分和硫分建立了预测模型,考察炼焦煤与其所炼焦炭灰分、硫分之间的关系;采用基于GA参数寻优的支持向量机方法对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性质进行了预测,考察支持向量机方法是否适用于焦炭质量预测以及不同数量影响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12种炼焦煤中有6种都属于低中灰、中等挥发分炼焦煤,这6种炼焦煤中有4种炼焦煤都有着较低的软化温度(401℃409℃),较高的塑性温度区间(83℃96℃)、最大流动度lg MF(3.023.59)和胶质层最大厚度Y(16mm20mm);另外2种炼焦煤的粘结指数都在80以上,综合来看,这6种都属于质量相对...
【文章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
图 3-1 炼焦煤 A-H(a-l)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Figure 3-1 Vitrinite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of coking coals ofA-H(a-l)表 3-4 炼焦煤煤岩显微组分Table 3-4 Macerals of coal petrography of coking coals煤样 镜质组/% 壳质组/% 惰质组/% 矿物质/% 活惰比A 70.2 0 25.9 3.9 2.36B 67.4 5.6 22.7 4.3 2.70C 73.5 0.1 24.3 2.1 2.78D 71.1 0.3 27.3 1.3 2.50E 66.9 4.9 21.9 6.3 2.55F 71.4 0 27.3 1.3 2.50G 72.6 0.3 27.1 0.5 2.64H 68.7 1.4 28.8 1.1 2.34I 70.6 0 26.8 2.6 2.40J 71.2 0 28.4 0.4 2.47
图 3-2 炼焦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与焦炭冷态强度(a,b)、热性质(c,d)的关系Figure 3-3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maximum reflectivity of vitrinite of coking coalsand cold strength(a,b),thermal properties(c,d) of coke由图 3-2 可以看出,当maxR 处于 1.25~1.40 之间时,焦炭强度各项指标的点比较集中,其中 M25在 88%~94%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二级及以上的标准;M10在 4%~9%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三级及以上的标准;CRI 在 18%~30%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一级标准;CSR 在 53%~73%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二级及以上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maxR 处于 1.25~1.40 之间时,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性质相对较好。12 种炼焦煤中的 D、F、G、H、I 和 K 的maxR 都在这个范围内,其所炼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性质也都相对较好。对12种焦炭的抗碎强度M25和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 CSR进行线性分析,见图 3-3。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绿色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战略研究[J]. 王金华,康红普,刘见中,陈佩佩,范志忠,袁伟茗,刘玉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01)
[2]焦炭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J]. 张静,杨婷.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7(12)
[3]我国炼焦煤资源储备及开发利用研究[J]. 李丽英,郭煜东. 煤炭经济研究. 2017(09)
[4]中国绿色煤炭资源概念和内涵及评价[J]. 王佟,张博,王庆伟,江涛.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1)
[5]基于LIBSVM的哈密瓜成熟度无损检测技术[J]. 蒋伟,王运祥,张巍,孙静涛,杨杰,吕琛,马本学.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1)
[6]单种炼焦煤质量对配煤质量的影响[J]. 杨梅. 化工管理. 2016(30)
[7]配合煤筛分粒级对煤质的影响[J]. 张玉桂,陈静春,景阳,唐世保. 燃料与化工. 2016(05)
[8]基于煤显微结构的炼焦用煤评价及应用[J]. 庞克亮,刘冬杰,王明国,赵恒波,王超. 洁净煤技术. 2016(04)
[9]基于煤岩显微组分对各类主要炼焦煤性质的分析[J]. 周俊兰,杜屏. 煤炭技术. 2016(03)
[10]碳溶反应过程焦炭气孔结构变化规律[J]. 王杰平,谢全安,孙章,季斌,梁英华. 钢铁. 2015(11)
博士论文
[1]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与安全开采[D]. 李绪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
[2]支持向量回归机及其应用研究[D]. 田英杰.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炼焦煤挥发分析出规律对焦炭孔结构的影响[D]. 胡文佳.华北理工大学 2016
[2]武钢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 梁建华.武汉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7921
【文章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
图 3-1 炼焦煤 A-H(a-l)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Figure 3-1 Vitrinite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of coking coals ofA-H(a-l)表 3-4 炼焦煤煤岩显微组分Table 3-4 Macerals of coal petrography of coking coals煤样 镜质组/% 壳质组/% 惰质组/% 矿物质/% 活惰比A 70.2 0 25.9 3.9 2.36B 67.4 5.6 22.7 4.3 2.70C 73.5 0.1 24.3 2.1 2.78D 71.1 0.3 27.3 1.3 2.50E 66.9 4.9 21.9 6.3 2.55F 71.4 0 27.3 1.3 2.50G 72.6 0.3 27.1 0.5 2.64H 68.7 1.4 28.8 1.1 2.34I 70.6 0 26.8 2.6 2.40J 71.2 0 28.4 0.4 2.47
图 3-2 炼焦煤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与焦炭冷态强度(a,b)、热性质(c,d)的关系Figure 3-3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maximum reflectivity of vitrinite of coking coalsand cold strength(a,b),thermal properties(c,d) of coke由图 3-2 可以看出,当maxR 处于 1.25~1.40 之间时,焦炭强度各项指标的点比较集中,其中 M25在 88%~94%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二级及以上的标准;M10在 4%~9%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三级及以上的标准;CRI 在 18%~30%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一级标准;CSR 在 53%~73%之间,属冶金焦炭 GB/T 1996-2003 中规定的二级及以上的标准。由此可以看出maxR 处于 1.25~1.40 之间时,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性质相对较好。12 种炼焦煤中的 D、F、G、H、I 和 K 的maxR 都在这个范围内,其所炼焦炭的冷态强度和热性质也都相对较好。对12种焦炭的抗碎强度M25和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 CSR进行线性分析,见图 3-3。a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绿色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战略研究[J]. 王金华,康红普,刘见中,陈佩佩,范志忠,袁伟茗,刘玉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8(01)
[2]焦炭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J]. 张静,杨婷.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7(12)
[3]我国炼焦煤资源储备及开发利用研究[J]. 李丽英,郭煜东. 煤炭经济研究. 2017(09)
[4]中国绿色煤炭资源概念和内涵及评价[J]. 王佟,张博,王庆伟,江涛.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7(01)
[5]基于LIBSVM的哈密瓜成熟度无损检测技术[J]. 蒋伟,王运祥,张巍,孙静涛,杨杰,吕琛,马本学.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1)
[6]单种炼焦煤质量对配煤质量的影响[J]. 杨梅. 化工管理. 2016(30)
[7]配合煤筛分粒级对煤质的影响[J]. 张玉桂,陈静春,景阳,唐世保. 燃料与化工. 2016(05)
[8]基于煤显微结构的炼焦用煤评价及应用[J]. 庞克亮,刘冬杰,王明国,赵恒波,王超. 洁净煤技术. 2016(04)
[9]基于煤岩显微组分对各类主要炼焦煤性质的分析[J]. 周俊兰,杜屏. 煤炭技术. 2016(03)
[10]碳溶反应过程焦炭气孔结构变化规律[J]. 王杰平,谢全安,孙章,季斌,梁英华. 钢铁. 2015(11)
博士论文
[1]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与安全开采[D]. 李绪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
[2]支持向量回归机及其应用研究[D]. 田英杰.中国农业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炼焦煤挥发分析出规律对焦炭孔结构的影响[D]. 胡文佳.华北理工大学 2016
[2]武钢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 梁建华.武汉科技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57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2579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