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聚醚改性硅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0 08:56
  聚醚改性硅油具有优异的亲水亲油性、乳化性、分散性、较低的表面张力等诸多特性,因此聚醚改性硅油已经被广泛用作织物整理剂、聚氨酯泡沫匀泡剂、洗护用品原料及助剂、湿润剂、消泡剂和乳化剂等。匀泡剂是聚醚改性硅油重要的应用之一,在聚氨酯泡沫塑料发泡工艺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泡过程中匀泡剂使各原料混合均匀,依靠匀泡剂的乳化性和低表面张力,能使发泡均匀且稳定,制得泡孔细密的泡沫体。本文主要从低含氢硅油和聚醚改性硅油的制备入手,对制备的工艺进行研究;以高含氢硅油、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六甲基二硅氧烷(MM)、烯丙基聚醚等为主要原料进行聚醚改性硅油的制备;对影响低含氢硅油和聚醚改性硅油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将聚醚改性硅油作为匀泡剂应用于聚氨酯硬泡和软泡发泡,并对影响发泡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针对低含氢硅油和聚醚改性硅油的制备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低含氢硅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用量2%,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65℃,此时最佳转化率为96.20%。反应时间2小时,反应温度110℃,催化剂为10ppm,Si-H/C=C摩尔比为1:1.4时,聚醚改性硅油的转... 

【文章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聚醚改性硅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低含氢硅油与高含氢硅油的红外光谱图

含氢量,转化率


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较高的反应程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转化率不断提高,但 65℃时,转化率较高,继续升温,转化率增长幅度较小。量对低含氢硅油表面张力的影响定意义上可表示液体亲水亲油的程度,控制表面张力的大油性)的控制,需在满足含氢量要求的条件下,选择较硅氢加成。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了不同含的影响,结果如图 2.2 所示:

含氢硅油,封端剂,黏度


图 2.3 封端剂用量对低含氢硅油黏度的影响3 Effect of the amount of blocking agent on the viscosity of low hydrogen silic 可知,当封端剂用量为 1%时,低含氢硅油的黏度较大,随着封端不断降低,但在前期降低幅度较大;在封端剂为 4%左右时,黏度因此,通过对封端剂用量的调控,可保证低含氢硅油的黏度可控用量对低含氢硅油折光率的影响液体物质纯度的标准,比沸点更可靠;因此,对含氢硅油纯度的折光率来表示。它反应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针对两种含氢量(含氢量为 0.45%和,分别考察了不同封端剂用量对低含氢硅油折光率的影响,以此氢硅油纯度的影响,结果如图 2.4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分钟了解匀泡剂[J].   环球聚氨酯. 2017(04)
[2]聚氨酯泡沫稳定剂发展现状及建议[J]. 孙宇.  聚氨酯工业. 2016(01)
[3]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流平剂合成及性能研究[J]. 卢志毅,陈爱萍.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16(01)
[4]含氢硅油活泼氢含量的测定[J]. 方芳,高慧莲,张海婴.  印染助剂. 2013(12)
[5]软泡匀泡剂D-529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 王淑勋,段新峰.  河北化工. 2009(11)
[6]聚氨酯泡沫用有机硅匀泡剂的合成及应用[J]. 李玉松.  聚氨酯工业. 2004(02)
[7]纸张用氨基改性聚醚硅油柔软剂的合成[J]. 沈一丁,刘建平,沈大冬,宋斌.  有机硅材料. 2002(03)
[8]农药助剂用有机硅表面活性剂[J]. 杨学茹,黄艳琴,谢庆兰.  有机硅材料. 2002(02)
[9]水溶性有机硅柔软剂合成[J]. 谢洪德,朱新生,闻荻江.  胶体与聚合物. 2001(04)
[10]有机硅消泡剂[J]. 韩富,张高勇,王军.  日用化学工业. 2001(04)

硕士论文
[1]异氰酸酯和水的反应过程及动力学研究[D]. 杨伟涛.浙江大学 2017
[2]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姚洪涛.东南大学 2016
[3]聚醚接枝硅油的构性关系研究[D]. 梁作强.浙江大学 2015
[4]有机硅匀泡剂的合成与应用[D]. 孙世俊.华东交通大学 2013
[5]聚醚接枝硅油的合成研究及交联物对其性能的影响[D]. 商春燕.浙江大学 2011
[6]有机硅改性聚醚酯消泡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耿红涛.南京林业大学 2007
[7]自乳化型聚醚改性聚硅氧烷消泡剂的研制[D]. 银燕.浙江大学 2006
[8]Si-C型聚氨酯匀泡剂的合成[D]. 方欣.浙江大学 2004
[9]Si-C型聚氨酯匀泡剂的合成及D4本体聚合动力学的研究[D]. 苏科峰.浙江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92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292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