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中3-MCPD酯的检测、风险评估及山茶油精炼工艺优化
发布时间:2021-09-06 11:14
氯丙醇酯污染是近年来国际上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尤其是3-氯丙醇(3-MCPD)酯的污染最为突出,各种食用油或热加工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酯化形式的3-MCPD酯。已有的研究证明食用油中3-MCPD酯主要形成于油脂的精炼高温处理过程。近年来,不断有文献报道山茶油中的3-MCPD酯含量较高。本文从食用油中的3-MCPD酯检测方法的优化入手,开展了市售食用油中3-MCPD酯的风险及暴露评估;探究山茶油精炼过程中3-MCPD酯的形成规律;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山茶油精炼过程,通过响应面分析(RSM)优化了 3-MCPD酯生成量最少时的山茶油精炼工艺参数。以期为山茶油生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效控制3-MCPD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食用油中3-MCPD酯的GC-MS检测方法,通过PSA固相萃取净化去除检测过程中的杂质,并优化了固相萃取条件。对优化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3-MCPD酯的标准曲线为y=0.0014x+0.0035,在0.1~10mg/kg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性良好,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3mg/kg和0.10mg/kg;在山茶油原油中添加低...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6山茶油籽及山茶油??.
衍生化过程中,衍生剂PBA与样品中的3-MCPD酯水解得到的3-MCPD反??应生成3-MCPD-PBA衍生物。但过量的PBA在衍生条件下易自发形成三聚体,??这些白色晶体杂质会对仪器造成污染(全扫描图2.4),并降低仪器准确性和灵敏??度。因此本方法选择在3-MCPD衍生后采用SPE进一步净化处理,实现PBA三??聚体、油脂、色素等杂质和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分别称取0.5gNH2?(胺基)、〇.5gPSA?(N-丙基乙二胺)、0.5gSCX?(苯基??磺酸)、0.5gSLA?(SCX和NH2的混合物)、〇.5gCi8?(碳十八)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分别用5mL正己烷对SPE柱进行活化,再依次用8mL正己烷、8mL乙酸??乙酯、8mL甲醇-乙酸乙酯(K.F,5:95)、8mL甲醇-乙酸乙酯(K_F,?10:90)、8mL??曱醇-乙酸乙酯(Kf,?15:85)、8mL甲醇-乙酸乙酯(K‘F,20:80)洗脱目标化合物,??并收集每种洗脱液。平行测定三次。结果如图2.5所示,发现C18固相萃取柱对??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低于20%,说明80%的目标物未保留在Ci8固相萃取柱上。??与之相比,另外四种固相萃取柱对目标化合物的吸附效果更好,并且随着洗脱液??极性的增加
13.50?14.00?14.50?15.00?15.50?16.00?16.50??Time—>??图2.3五个特征离子对应的提取离子色谱图(m/z=91、147、196、150、201)??Fig.?2.3?The?ion?chromatograms?of?five?characteristic?ion??2.4.3.1固相萃取吸附剂的选择??衍生化过程中,衍生剂PBA与样品中的3-MCPD酯水解得到的3-MCPD反??应生成3-MCPD-PBA衍生物。但过量的PBA在衍生条件下易自发形成三聚体,??这些白色晶体杂质会对仪器造成污染(全扫描图2.4),并降低仪器准确性和灵敏??度。因此本方法选择在3-MCPD衍生后采用SPE进一步净化处理,实现PBA三??聚体、油脂、色素等杂质和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分别称取0.5gNH2?(胺基)、〇.5gPSA?(N-丙基乙二胺)、0.5gSCX?(苯基??磺酸)、0.5gSLA?(SCX和NH2的混合物)、〇.5gCi8?(碳十八)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分别用5mL正己烷对SPE柱进行活化,再依次用8mL正己烷、8mL乙酸??乙酯、8mL甲醇-乙酸乙酯(K.F,5:95)、8mL甲醇-乙酸乙酯(K_F,?10:90)、8mL??曱醇-乙酸乙酯(Kf,?15:85)、8mL甲醇-乙酸乙酯(K‘F,20:80)洗脱目标化合物,??并收集每种洗脱液。平行测定三次。结果如图2.5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婴幼儿配方奶粉中3-氯丙醇酯的GC-MS法测定及暴露危险分析[J]. 许欣欣,陈慧玲,刘红河,康莉,毛丽莎.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04)
[2]食品中氯丙醇酯的研究进展[J]. 黄明泉,刘廷竹,范方辉,孙宝国,田红玉,张玉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12)
[3]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魏雪缘,沈伟健,沈崇钰,吴斌,张睿,王岁楼.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10)
[4]食品中氯丙醇的危害及其消除方法研究进展[J]. 葛泽河,虞洋,马洪波.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4(04)
[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用油中3-MCPD脂肪酸酯[J]. 周勇强,李昌,聂少平,谢明勇. 中国粮油学报. 2014(03)
[6]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J]. 里南,方勤美,严小波,郑奎城,林光美,傅武胜. 中国粮油学报. 2013(08)
[7]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J]. 汤富彬,沈丹玉,刘毅华,钟冬莲,吴亚君,滕莹. 中国粮油学报. 2013(07)
[8]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的形成途径与检测方法[J]. 刘京,王瑛瑶,段章群,张晖,王立,魏翠平,栾霞. 食品科学. 2013(21)
[9]食品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研究进展[J]. 李健爽,王森,杜晓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6)
[10]间接法测定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总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张蕊,王松雪,张艳,郝希成,谢刚. 中国油脂. 2012(12)
博士论文
[1]食用油中植物甾醇氧化物风险评估、劣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胡银洲.浙江大学 2017
[2]油脂中3-氯-1,2-丙二醇及其酯的分布、检测与其在热加工和精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 周红茹.江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典型果蔬“三剂”风险评估及基于脆弱性评价模型的预警初探[D]. 楼甜甜.浙江大学 2017
[2]蒙特卡洛方法及应用[D]. 朱陆陆.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葫芦巴的有效成分[D]. 何发梅.华中科技大学 2014
[4]芝麻油脚中磷脂的提取与研究[D]. 季怀锐.河南工业大学 2012
[5]茶叶籽精炼油制备及稳定性研究[D]. 任杰.南昌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87355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6山茶油籽及山茶油??.
衍生化过程中,衍生剂PBA与样品中的3-MCPD酯水解得到的3-MCPD反??应生成3-MCPD-PBA衍生物。但过量的PBA在衍生条件下易自发形成三聚体,??这些白色晶体杂质会对仪器造成污染(全扫描图2.4),并降低仪器准确性和灵敏??度。因此本方法选择在3-MCPD衍生后采用SPE进一步净化处理,实现PBA三??聚体、油脂、色素等杂质和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分别称取0.5gNH2?(胺基)、〇.5gPSA?(N-丙基乙二胺)、0.5gSCX?(苯基??磺酸)、0.5gSLA?(SCX和NH2的混合物)、〇.5gCi8?(碳十八)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分别用5mL正己烷对SPE柱进行活化,再依次用8mL正己烷、8mL乙酸??乙酯、8mL甲醇-乙酸乙酯(K.F,5:95)、8mL甲醇-乙酸乙酯(K_F,?10:90)、8mL??曱醇-乙酸乙酯(Kf,?15:85)、8mL甲醇-乙酸乙酯(K‘F,20:80)洗脱目标化合物,??并收集每种洗脱液。平行测定三次。结果如图2.5所示,发现C18固相萃取柱对??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低于20%,说明80%的目标物未保留在Ci8固相萃取柱上。??与之相比,另外四种固相萃取柱对目标化合物的吸附效果更好,并且随着洗脱液??极性的增加
13.50?14.00?14.50?15.00?15.50?16.00?16.50??Time—>??图2.3五个特征离子对应的提取离子色谱图(m/z=91、147、196、150、201)??Fig.?2.3?The?ion?chromatograms?of?five?characteristic?ion??2.4.3.1固相萃取吸附剂的选择??衍生化过程中,衍生剂PBA与样品中的3-MCPD酯水解得到的3-MCPD反??应生成3-MCPD-PBA衍生物。但过量的PBA在衍生条件下易自发形成三聚体,??这些白色晶体杂质会对仪器造成污染(全扫描图2.4),并降低仪器准确性和灵敏??度。因此本方法选择在3-MCPD衍生后采用SPE进一步净化处理,实现PBA三??聚体、油脂、色素等杂质和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分别称取0.5gNH2?(胺基)、〇.5gPSA?(N-丙基乙二胺)、0.5gSCX?(苯基??磺酸)、0.5gSLA?(SCX和NH2的混合物)、〇.5gCi8?(碳十八)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分别用5mL正己烷对SPE柱进行活化,再依次用8mL正己烷、8mL乙酸??乙酯、8mL甲醇-乙酸乙酯(K.F,5:95)、8mL甲醇-乙酸乙酯(K_F,?10:90)、8mL??曱醇-乙酸乙酯(Kf,?15:85)、8mL甲醇-乙酸乙酯(K‘F,20:80)洗脱目标化合物,??并收集每种洗脱液。平行测定三次。结果如图2.5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婴幼儿配方奶粉中3-氯丙醇酯的GC-MS法测定及暴露危险分析[J]. 许欣欣,陈慧玲,刘红河,康莉,毛丽莎.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04)
[2]食品中氯丙醇酯的研究进展[J]. 黄明泉,刘廷竹,范方辉,孙宝国,田红玉,张玉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12)
[3]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魏雪缘,沈伟健,沈崇钰,吴斌,张睿,王岁楼.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10)
[4]食品中氯丙醇的危害及其消除方法研究进展[J]. 葛泽河,虞洋,马洪波.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4(04)
[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用油中3-MCPD脂肪酸酯[J]. 周勇强,李昌,聂少平,谢明勇. 中国粮油学报. 2014(03)
[6]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J]. 里南,方勤美,严小波,郑奎城,林光美,傅武胜. 中国粮油学报. 2013(08)
[7]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J]. 汤富彬,沈丹玉,刘毅华,钟冬莲,吴亚君,滕莹. 中国粮油学报. 2013(07)
[8]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醇酯的形成途径与检测方法[J]. 刘京,王瑛瑶,段章群,张晖,王立,魏翠平,栾霞. 食品科学. 2013(21)
[9]食品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研究进展[J]. 李健爽,王森,杜晓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6)
[10]间接法测定食用油中3-氯丙醇酯总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张蕊,王松雪,张艳,郝希成,谢刚. 中国油脂. 2012(12)
博士论文
[1]食用油中植物甾醇氧化物风险评估、劣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胡银洲.浙江大学 2017
[2]油脂中3-氯-1,2-丙二醇及其酯的分布、检测与其在热加工和精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D]. 周红茹.江南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典型果蔬“三剂”风险评估及基于脆弱性评价模型的预警初探[D]. 楼甜甜.浙江大学 2017
[2]蒙特卡洛方法及应用[D]. 朱陆陆.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葫芦巴的有效成分[D]. 何发梅.华中科技大学 2014
[4]芝麻油脚中磷脂的提取与研究[D]. 季怀锐.河南工业大学 2012
[5]茶叶籽精炼油制备及稳定性研究[D]. 任杰.南昌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87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38735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