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结构设计及其增韧无定型聚合物增韧机理

发布时间:2021-10-11 08:47
  本文采用乳液聚合制备了具有设计结构的PBA橡胶核,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出抗冲击改性剂(AIM改性剂),将所制备的AIM改性剂与PVC、PC和PMMA树脂进行熔融共混。利用冲击试验仪、动态力学热分析仪(DM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共混物的性能与増韧机理的变化规律。通过改变AIM中橡胶相的EGDMA用量、ALMA用量及ALMA在PBA橡胶粒子橡胶相中分配方式,考察了PBA组成是如何对AIM接枝性能产生影响,探究了AIM中PBA组成对PVC、PC和PMMA增韧性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橡胶相组成对分子链缠结密度不同基体树脂增韧机理演变规律的影响。通过微观形态观察:表明具有结构设计的AIM改性剂粒子,在各种基体树脂中均能良好分散,AIM与PVC、PC和PMMA树脂共混物的形变区的SEM图片显示,AIM粒子在高速冲击条件下,主要通过橡胶粒子的形变与失效来耗散断裂能,并且在形变区中均能观察到橡胶相空洞化与基体树脂剪切屈服的现象。通过橡胶相组成和基体树脂分子链缠结密度变化对增韧机理影响规律进行阐述。研究表明,AIM中PBA的交联剂用量对AIM壳层接枝性能影响不大,接枝剂用量的增加... 

【文章来源】:长春工业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结构设计及其增韧无定型聚合物增韧机理


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理想组成结构示意图

AIM核壳结构改性剂的结构设计及其增韧无定型聚合物增韧机理


聚合实验反应装置

示意图,改性剂,过程,示意图


第3章结果与讨论15第3章结果与讨论3.1PBA组成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橡胶增韧机理研究中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橡胶相性质、基体树脂的链结构、橡胶相与基体树脂之间的界面粘结作用以及剪切速率和测试应变速率等外界因素,其中橡胶相与基体树脂及两者间关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深入了解橡胶相性质对增韧机理的影响,本研究采具用相同粒径以及壳层厚度的AIM改性剂,保证橡胶相与基体树脂界面粘结能力一致,通过改变PBA的组成考察交联剂用量、接枝剂用量和接枝剂在橡胶相的分配方式,考察橡胶相组成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3.1.1PBA中交联剂用量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按照实验部分2.3.1所述方法,固定PBA中接枝剂ALMA用量为0.5wt%,改变交联剂(EGDMA)用量,将合成出的AIM改性剂标记为AIM1~4,AIM改性剂的合成过程如图3.1所示。其中PBA橡胶相与壳层PMMA的重量比为70:30,AIM1~4的组成与接枝性能如表3.1所示。图3.1AIM改性剂的制备过程简易示意图为了考察PBA中EGDMA用量对AIM改性剂壳层接枝的影响,分别对AIM1~4进行了接枝性能的测试。从表3.1中可以看出,当PBA中ALMA用量为相同时,EGDMA用量的变化对AIM改性剂的接枝效果影响并不明显。由于EGDMA有两个活性相同的双键,在PBA合成过程中,两个双键与丙烯酸丁酯反应聚合的程度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SA核壳接枝共聚物接枝效果的影响因素[J]. 马令庆,林润雄.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2(05)
[2]耐候型ASA树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马令庆,林润雄.  塑料工业. 2012(05)
[3]AIM中橡胶相交联密度对AIM/PMMA共混物性能的影响[J]. 宋立新,郐羽,陈文强,鲁建春,张会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1(01)
[4]AAS树脂接枝效果的评价[J]. 李晶,梁滔,何连成,桂强.  塑料制造. 2007(07)
[5]AIM核壳增韧剂/PVC树脂共混体系性能[J]. 吴广峰,赵俊枫,杨海东,冯之榴,张会轩.  复合材料学报. 2005(03)
[6]橡胶增韧塑料机理[J]. 彭静,乔金梁,魏根栓.  高分子通报. 2001(05)
[7]聚合物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研究─—形态参数对聚氯乙烯/丁腈橡胶共混物脆韧转变性能的影响[J]. 刘浙辉,朱晓光,张学东,漆宗能,王佛松,蔡忠龙.  高分子学报. 1996(04)

博士论文
[1]乳液聚合中粒子聚并机理、动力学及其在单分散聚合物粒子制备中的应用[D]. 刘伯军.长春工业大学 2017
[2]核壳结构改性剂增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类树脂的研究[D]. 郐羽.东北大学 2010
[3]ASA树脂及其共混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韩业.吉林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核壳结构ACR及其纳米复合材料[D]. 应建波.浙江工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30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430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4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