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阻燃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10-11 06:53
  聚氨酯(polyurethane,PU),就是分子链中含有重复氨基甲酸酯(-NHCOO-)基团的嵌段共聚物。PU不仅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耐低温性,还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粘弹性,被广泛应用于轻工、电子、汽车和国防等领域。选择不同的聚合方式及调整配方设计可制备出不同粘弹性的PU压敏胶(PU-PSA)。目前PU-PSA已成为胶粘剂中发展最快的胶种之一。但PU易燃,使得其在一些特殊领域(如航空和电子电器设备等)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对PU-PSA提出了阻燃要求。本课题的目的是制备具有阻燃性能的PU-PSA。在本论文中,作者通过改变单体分子量、种类和配比等方法制备了PU预聚体,利用聚磷酸铵(APP)和氢氧化铝(ATH)为添加型阻燃剂,10-(2,5-二羟基苯基)-10-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HQ)、N,N-双(羟乙基)氨基亚甲基磷酸二乙酯(FRC-6)和(6-氧代-6H-二苯并[C,E][1,2]氧磷杂己环-6-基)羟甲基噻吩(DOPO-SF)为反应型阻燃剂对PU进行改性,制备了阻燃PU-PSA,通过红外光谱、热重、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180°剥离...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阻燃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PSA示意图

阻燃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PSA粘带的结构

示意图,聚氨酯预聚体,丁胺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在PU预聚物中加入扩链剂,于60℃时反应0.5~1h,真空除泡30min,倒入到已预热的标准哑铃型聚四氟乙烯模具中,在60℃、80℃、100℃、120℃各固化1h。等样品缓慢冷却至室温后,脱模,得到PU样条。2.2.2.3合成路线示意图图2-1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及扩链Fig.2-1Synthesisandchainextensionofpolyurethaneprepolymer2.2.2.4游离NCO含量的测定在PU中游离异氰酸酯的存在是不完全反应的表现,它的存在对PU胶粘剂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PU制备过程,我们一般会测定和控制体系中的游离异氰酸酯含量,从而了解反应速率和程度,以便对配方和合成工艺进行调节控制。实验中测NCO含量的方法有:1)甲苯-二正丁胺滴定法;2)电位滴定仪。二正丁胺与-NCO基团的反应较快,一般耗时约10min;测定NCO含量时,溶剂常用甲苯等低极性溶剂;测定原理是使用过量的二正丁胺反应掉样品中的NCO基团,以溴甲酚绿作为指示剂,用盐酸滴定剩余的二正丁胺,记录二正丁胺及盐酸的用量,从而计算出与NCO基团反应的二正丁胺量,进一步计算被测体系中NCO基团的百分含量。异氰酸酯与二正丁胺定量反应:盐酸与过量的二正丁胺反应电位滴定仪测量NCO含量时,是在滴定杯中用乙酸乙酯溶解聚氨酯预聚体试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耐温性钢塑管材用热熔胶黏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董爱青.  中国塑料. 2020(03)
[2]改性SIS型热熔压敏胶的性能影响研究[J]. 蹇磊.  中国建筑防水. 2020(03)
[3]辐照技术在高反射EVA胶膜生产中的应用[J]. 郑时恒.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4]铝镀银微珠/有机硅导电压敏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王月祥,张贵恩,王晓明,李彦奎.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9)
[5]粘接聚氯乙烯用胶粘剂的成分鉴别[J]. 冯典英,柳洪超,鲁毅,郭国建,吴立军.  中国胶粘剂. 2019(07)
[6]水性聚氨酯压敏胶耐热性能的研究[J]. 胡连伟,诸葛晓静,宋小芳,赵起樑,任宝东,晁国库,赵亚娟.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9(07)
[7]涤纶用阻燃涂层胶的制备与性能[J]. 胡维德,沈勇,林立云,徐丽慧.  印染. 2019(14)
[8]自制高强度硅烷改性聚醚胶在汽车玻璃中的应用研究[J]. 刘宇哲.  粘接. 2019(05)
[9]橡胶型压敏胶的研究进展[J]. 杨一涵,李卓,李英哲.  橡胶工业. 2019(03)
[10]无卤阻燃丙烯酸酯树脂压敏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薛浩亮,党彦柳,李坤,穆晓敏,周锡尧,康慧英,矫庆泽,郭冰之,郭灿雄,赵芸.  粘接. 2019(03)

硕士论文
[1]近红外线吸收性滤光膜用压敏胶制备与性能研究[D]. 曹芳.山东大学 2019
[2]轮胎带束层高速压延敷胶的实验分析及多尺度模拟[D]. 张梦洁.山东大学 2019
[3]水性阻燃压敏粘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满鑫.北京化工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0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430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