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稠油降黏及脱水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1 09:45
塔河油田属于典型的深层稠油油田,其生产的稠油富含胶质、沥青质,黏度高、密度大。目前,十区、十二区采用掺稀油的方式进行稠油生产。根据塔河油田20162020年生产规划,两区块稠油开采需要的掺稀油质量比分别为1∶0.87、1∶1.86(稠油∶稀油)。但是,随着塔河油田稀油产量的递减,稀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塔河油田二号联合站原油脱水温度高达85℃90℃,原油脱水能耗存在降低空间。为此,探究能够降低稀油用量的降黏方案和成本较低的脱水参数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结合塔河油田稠油降黏和脱水现状,通过实验筛选出性能较优的降黏剂和脱水剂。在此基础上,进行稠油掺稀油和轻油降黏实验、稠油掺稀油和降黏剂降黏实验,分析了各降黏方案的降黏效果;同时,对不同含水率的混合油样进行静置脱水实验,确定了脱水剂加剂量、脱水温度等参数;并对各降黏方案和脱水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十区、十二区采用实验推荐的掺稀油和降黏剂混合降黏方案,生产每吨稠油的经济效益分别增加约11.50元、32.70元;塔河油田二号联合站采用实验推荐的脱水剂和脱水参数进行原油脱水时,可以节约脱...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TK1226井稠油掺轻油黏温曲线
022 井油样掺轻油降黏实验述TK1226井稠油掺轻油降黏实验方法和步骤对TK1022油=1∶0.5、1∶0.4、1∶0.3、1∶0.2 掺轻油比例下的降黏度下的黏度数据如表 4.3 所示,对应的黏温曲线如图 4.2 表 4.3 TK1022 井稠油掺轻油黏温数据.3 Viscosity-temperature data of TK1022 well heavy oil mixed wit油样 油样黏度(mPa·s)油∶轻油 50℃ 60℃ 65℃ 70℃ 75℃ 80℃ 1∶0.5 1792 901 690 468 335 239 1∶0.4 2357 1231 935 625 472 320 1∶0.3 4385 2203 1609 1124 797 568 1∶0.2 12618 6457 4806 3238 2355 1684
245 井油样掺轻油降黏实验述掺轻油降黏实验方法和步骤对 TK1245 井稠油油样进0.5、1∶0.4、1∶0.2 的降黏实验,测得各混合油样在 50表 4.4 所示,对应的黏温曲线如图 4.3 所示。表 4.4 TK1245 井稠油掺轻油黏温数据.4 Viscosity-temperature data of TK1245 well heavy oil mixed wit油样 油样黏度(mPa·s)油∶轻油 50℃ 60℃ 65℃ 70℃ 75℃ 80℃ 1∶0.7 2079 1121 841 553 415 262 1∶0.5 5463 2757 1927 1386 950 684 1∶0.4 7356 3700 2766 1782 1279 873 1∶0.2 9879 5009 3763 2487 1824 115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胶质稠油掺稀降黏技术[J]. 李晓东,张国萍,刘明霞,薛永新,李遵照,曹敏,吴小薇. 油田化学. 2015(04)
[2]超稠油改质降黏分子模拟及机理[J]. 吴川,张汝生,张祖国,孙志宇,吴正彬. 石油学报. 2015(03)
[3]稠油中乳状液特性分析及脱水工艺讨论[J]. 许立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05)
[4]胶质与沥青质相互作用及对原油乳状液的影响研究进展[J]. 林楠曦,陈武,肖瑞. 广东化工. 2015(03)
[5]GB/T1884-2000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J]. 程瑶. 民营科技. 2015(01)
[6]CDJZ稠油降粘剂在吉林油田的应用研究[J]. 邹桂华,高冰.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03)
[7]高含残酸稠油破乳脱水工艺配套及应用分析[J]. 杲静,汤立春.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19)
[8]石油胶质 沥青质类似高分子的特性[J]. 胡景芳. 能源与节能. 2013(07)
[9]吉林扶余油田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J]. 姜康,侯吉瑞,刘必心,袁颖婕,张建忠,刘慧. 油田化学. 2013(02)
[10]试论原油质量检验技术的方法[J]. 马虎雄.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0)
博士论文
[1]石油分散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复合驱配方研究[D]. 董喜贵.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沥青质对塔河稠油致黏作用机理研究[D]. 朱洪.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2014
[2]针对新疆超稠油管道输送的可行性研究[D]. 高婷.西安石油大学 2013
[3]稠油脱水工艺试验研究[D]. 周松.中国石油大学 2010
[4]原油凝点附近流变性研究[D]. 刘雅慧.中国石油大学 2009
[5]南一站采出液破乳剂筛选及回注水处理研究[D]. 邵倩.中国石油大学 2009
[6]溶气原油流变性研究[D]. 于涛.中国石油大学 2009
[7]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结构片断法计算及其应用[D]. 李远喜.湘潭大学 2008
[8]稠油油藏开发后期化学法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王伟刚.中国石油大学 2008
[9]部分过渡金属化合物对催化氧化沥青性能的影响[D]. 王玉东.中国石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7906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TK1226井稠油掺轻油黏温曲线
022 井油样掺轻油降黏实验述TK1226井稠油掺轻油降黏实验方法和步骤对TK1022油=1∶0.5、1∶0.4、1∶0.3、1∶0.2 掺轻油比例下的降黏度下的黏度数据如表 4.3 所示,对应的黏温曲线如图 4.2 表 4.3 TK1022 井稠油掺轻油黏温数据.3 Viscosity-temperature data of TK1022 well heavy oil mixed wit油样 油样黏度(mPa·s)油∶轻油 50℃ 60℃ 65℃ 70℃ 75℃ 80℃ 1∶0.5 1792 901 690 468 335 239 1∶0.4 2357 1231 935 625 472 320 1∶0.3 4385 2203 1609 1124 797 568 1∶0.2 12618 6457 4806 3238 2355 1684
245 井油样掺轻油降黏实验述掺轻油降黏实验方法和步骤对 TK1245 井稠油油样进0.5、1∶0.4、1∶0.2 的降黏实验,测得各混合油样在 50表 4.4 所示,对应的黏温曲线如图 4.3 所示。表 4.4 TK1245 井稠油掺轻油黏温数据.4 Viscosity-temperature data of TK1245 well heavy oil mixed wit油样 油样黏度(mPa·s)油∶轻油 50℃ 60℃ 65℃ 70℃ 75℃ 80℃ 1∶0.7 2079 1121 841 553 415 262 1∶0.5 5463 2757 1927 1386 950 684 1∶0.4 7356 3700 2766 1782 1279 873 1∶0.2 9879 5009 3763 2487 1824 1159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胶质稠油掺稀降黏技术[J]. 李晓东,张国萍,刘明霞,薛永新,李遵照,曹敏,吴小薇. 油田化学. 2015(04)
[2]超稠油改质降黏分子模拟及机理[J]. 吴川,张汝生,张祖国,孙志宇,吴正彬. 石油学报. 2015(03)
[3]稠油中乳状液特性分析及脱水工艺讨论[J]. 许立华.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05)
[4]胶质与沥青质相互作用及对原油乳状液的影响研究进展[J]. 林楠曦,陈武,肖瑞. 广东化工. 2015(03)
[5]GB/T1884-2000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J]. 程瑶. 民营科技. 2015(01)
[6]CDJZ稠油降粘剂在吉林油田的应用研究[J]. 邹桂华,高冰.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4(03)
[7]高含残酸稠油破乳脱水工艺配套及应用分析[J]. 杲静,汤立春.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19)
[8]石油胶质 沥青质类似高分子的特性[J]. 胡景芳. 能源与节能. 2013(07)
[9]吉林扶余油田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J]. 姜康,侯吉瑞,刘必心,袁颖婕,张建忠,刘慧. 油田化学. 2013(02)
[10]试论原油质量检验技术的方法[J]. 马虎雄.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10)
博士论文
[1]石油分散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复合驱配方研究[D]. 董喜贵.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沥青质对塔河稠油致黏作用机理研究[D]. 朱洪.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2014
[2]针对新疆超稠油管道输送的可行性研究[D]. 高婷.西安石油大学 2013
[3]稠油脱水工艺试验研究[D]. 周松.中国石油大学 2010
[4]原油凝点附近流变性研究[D]. 刘雅慧.中国石油大学 2009
[5]南一站采出液破乳剂筛选及回注水处理研究[D]. 邵倩.中国石油大学 2009
[6]溶气原油流变性研究[D]. 于涛.中国石油大学 2009
[7]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结构片断法计算及其应用[D]. 李远喜.湘潭大学 2008
[8]稠油油藏开发后期化学法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D]. 王伟刚.中国石油大学 2008
[9]部分过渡金属化合物对催化氧化沥青性能的影响[D]. 王玉东.中国石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67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46790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