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非触及障碍炉管遥感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21:00
  锅炉管束是支撑炼焦的重要装置,由于其结构复杂、内部管子密集排列且有炉墙保温等,难以常规无损检测设备和方法无法进行检测与判定,即使年修时将炉墙或保温层拆开,亦无法对内部过度密集的热交换管进行逐一检测,只能被动地待锅炉爆管、高温蒸汽管道泄漏后,进行事后维修。为此开发在役锅炉管束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准确检测管束内部缺陷、及时采取预知维修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近年跟踪调查锅炉爆管事故结果为基础,针对锅炉管壁厚缺损现象,采用磁致伸缩导波检测(MsS)技术,辅以超声检测,利用报废的省煤器管箱及管束备件开展检测试验,将试验形成的阶段成果应用于炼铁现场设备定修项目,先后对炼铁厂10#、7#和5#CDQ锅炉蒸发器管束进行了现场检测,发现多根异常回波管束,经取样、解剖验证,发现管壁腐蚀减薄结果与检测判定结果一致。研究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常规无损检测技术,如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及渗透检测均不适应于CDQ锅炉蒸发器管束检测。2、通过样管进行实验室模拟研究,采用水泥灌注、部分管段填充水泥,凝固后模拟结垢、积瘤缺陷,对管束进行升温、降温,观察管子在升温及降温过程中局部温度变化,采集红...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非触及障碍炉管遥感检测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


汪射线检铡示考图

示意图,磁力线密度,铁磁性材料,射线机


^?-£311??图2.1射线检测示意图??Fig.?2.1?RT?sketch?map??9,??图2.2射线机示意图??Fig.?2.2?RT?instrument?sketch?map??(3)磁粉检测技术分析??铁磁性材料被磁化后,其内部产生很强的磁感应强度,磁力线密度增大几百倍到几??千倍。如果材料中存在不连续(包括缺陷造成的不连续和结构、形状、材质等原因造成??-8?-??

原理图,磁粉检测,原理图


的不连续),磁力线会发生畸变,部分磁力线有可能逸出材料表面,从空间穿过,形成??漏磁场。漏磁场的局部磁极能够吸引铁磁物质。??图2.3所示,为试件中裂纹造成的不连续性使磁力线畸变。由于裂纹中空气介质的??磁导率远远低于试件的磁导率,使磁力线受阻,一部分磁力线挤到缺陷的底部,一部分??穿过裂纹,一部分排挤出工件的表面后再进入工件。如果这时在工件上撒上磁粉,漏磁??场就会吸引磁粉,形成与缺陷形状相近的磁粉堆积,从而显示缺陷。对于炉管管束检测??而言,磁粉检测仅能发现管道表面、近表面的缺陷,对于内部腐蚀,减薄类缺陷无法检??出。??-??????工件??.....?S?? ̄*r??\??.\??图2.3磁粉检测原理图??Fig.?2.3?MT?schematic?diagram??(4)渗透检测技术分析??渗透检测又称渗透探伤,是一种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查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同其他无损检测方法一样,渗透检测也是以不损坏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运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产??品进行有效的检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上平台工艺管线的腐蚀与检测[J]. 张永山.  无损检测. 2012(05)
[2]炼油厂管道超声导波在线检测技术应用[J]. 董绍平,王维斌.  石油化工设备. 2011(01)
[3]超声导波技术在压力管道腐蚀检测的应用研究[J]. 孟涛,何仁洋,肖勇,黄辉.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0(06)
[4]磁致伸缩导波技术在工业管道腐蚀检测中的应用[J]. 宋高峰,王志亮,张涛.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10(05)
[5]化工区公共管廊危险品物流管道实施在线腐蚀检测与长期监测的深讨——MsS长距离超声导波检测与长期监测技术[J]. 张磊,黄悦.  化工装备技术. 2010(01)
[6]基于权值差除法的MsS超声导波管道检测试验研究[J]. 吴斌,刘秀成,辛军,安国平,刘增华,何存富.  压力容器. 2010(01)
[7]长距离超声导波技术及典型模拟缺陷检测[J]. 高俊峰,关卫和,梁春雷,陈学东.  压力容器. 2009(04)
[8]利用斜探头在管道中选取纵向模态的实验研究[J]. 刘增华,何存富,吴斌,王秀彦.  工程力学. 2009(03)
[9]浅海钢质平台的腐蚀与控制[J]. 王建雷,耿铂.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8(04)
[10]磁致伸缩导波技术检测管道缺陷[J]. 徐书根,王威强,赵培征,宋明大.  无损检测. 2008(07)

硕士论文
[1]超声导波技术在管道缺陷检测中的研究[D]. 宋志东.天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3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503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f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