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胜利褐煤直接液化性能及其与其它物料共液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23:39
  我国褐煤资源丰富,亟待开发利用,褐煤直接液化制取油品和化学品是褐煤高效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国民经济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本文首先考察了胜利褐煤在氢气/四氢萘体系(H2/THN)、氢气/正已烷体系(H2/HEX)、一氧化碳/水体系(CO/H2O)和(氢气+一氧化碳)/(四氢萘+水)体系((H2+CO)/(THN+H20))中的液化性能。在(H2/THN)体系下,研究建立了升温阶段和恒温阶段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反应体系中,((H2+CO)/(THN+H2O))体系下胜利褐煤液化转化率和油产率最高。当反应条件为 H2:CO=1:1(V/V)、THN:H20=1:1(V/V)、400℃、初压4MPa、30 min、3%催化剂(Fe的质量计)和硫铁原子比1.2时,胜利褐煤液化转化率和油产率分别为88.79%和55.47%。表明在煤直接液化工艺中采用合成气代替纯氢气是具有可行性的。将胜利褐煤分为快反应组分、慢反应组分和难反应组分,升温阶段主要为快反应组分发生快速热解加氢反应,同时生成油气、沥青烯和前沥青烯;恒温阶段为剩余快反应组分继续反应完全、慢反应组分...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胜利褐煤直接液化性能及其与其它物料共液化性能研究


图1.1?IGOR+工艺流程??Fig.?1.1?Flow?chart?of?IGOR*??IGOR+工艺特点为:1、采用可弃性铁催化剂“赤泥”作为液化催化剂,无需进行??

工艺流程图,加氢催化剂,高活性,工艺


石脑油和燃料油,液化催化剂仍停留在反应器内,通过定时更换催化剂使反应器内的催??化剂催化活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该工艺未对液化粗油进行加氢处理,通过将部分液化??粗油直接返回至制浆单元,可增加液化粗油的加氢时间,从而提高油品的品质。图1.2??为H-Coal工艺流程图。??氢气?燃气??D?—p??O??煤?n?I?I?_?石油??^ ̄^ ̄|?:?|?i沸|?分?|?j?j??||预:霞丄离丨!?Ji??%\?:li?ri?iii??—?备?应丨t?馏;??器丨??M?^?"V?燃料油??^??1?丄?上..丨HZ>??旋??液化粗油循环?¥?减??r?分'?:压i??离丨pi蒸:??器:?馏??厂||??循环溶剂??一?残渣???KZ>??图1.2?H-Coal工艺流程??Fig.?1.2?Flow?chart?of?H-Coal??H-Coal工艺工艺特点为:1、将高活性的加氢催化剂和沸腾床反应器相结合,定期??更换催化剂,既维持了反应器内催化剂催化活性在较高水平,又实现了煤液化催化剂回??收循环利用;2、将部分液化粗油直接返回制浆单元,增加了液化粗油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加氢效果;3、整体工艺较为简单,产品分布较为稳定。??1.2.3?日本NEDOL工艺??NEDOL工艺是日本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的煤直接液化技术,该工艺对??大量的低品质烟煤、次烟煤和低品质次烟煤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丰富的工程数据,图1.3??为NEDOL工艺流程图。煤、催化剂和溶剂混合制浆后与氢气混合预热进入反应器内,??反应后的物料经高温分离器和低温分离器分离

工艺流程图,褐煤液化,日本政府,技术


1980年澳大利亚政府委托日本政府开发褐煤液化技术,该技术针对澳大利亚含水量??高达60?%的Victoria褐煤,1985年建成处理量为50?t/d的试验装置,共处理约60000?t??褐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图1.4为BCL工艺流程图。??氢气?轻质油??O?>|????I???预热器1?nh?一 ̄?油??i?:?p?分;1?,?油??催化剂:f'?:蒸:?'?反:j高丨5?:J?厂?|??发'?£i?|?_?:署,h;?—一3_?^??器;?ES.?'?—^分?^??蒸?m?:?--T??1?J?备;f?:器?|?离?懐?P?2?i?[1?2??^M?器?I塔?胎W丨蒸??? ̄ ̄ ̄?J?:?|?应?I?I?*口?!??器?器I?十??????^?残渣????^?■■->〇??图1.4?BCL工艺流程??Fig.?1.4?Flow?chart?of?BCL??原料煤、催化剂和溶剂成浆后进入蒸发器,将水分脱除至5%,然后和氢气混合后??进入反应器,反应后的物料经高温分离器和低温分离器分离,得到的富氢气体返回反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J]. 王建国,赵晓红.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3)
[2]煤与稻杆共液化性能研究[J]. 周华,蔡振益,水恒福,雷智平,王知彩,李海平.  燃料化学学报. 2011(10)
[3]煤液化重质产物的催化加氢裂解研究[J]. 康士刚,宗志敏,水恒福,王知彩,魏贤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01)
[4]中国褐煤及低阶烟煤利用与提质技术开发[J]. 白向飞.  煤质技术. 2010(06)
[5]铁基催化剂的硫化及其对煤直接液化的影响[J]. 马凤云,周剑林,周岐雄,玛·伊·拜克诺夫,郭靖.  煤炭转化. 2010(03)
[6]胜利褐煤在CO+H2O系统中液化的研究[J]. 徐熠,张德祥,金山,赵荌荌,高晋生.  化学工程. 2010(03)
[7]煤高温快速液化影响因素的研究[J]. 李刚,凌开成.  燃料化学学报. 2009(06)
[8]煤与生物质的共热解液化研究进展[J]. 郑志锋,黄元波,潘晶,蒋剑春,戴伟娣.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9(05)
[9]小龙潭褐煤不同气氛下液化性能的研究[J]. 水恒福,刘健龙,王知彩,张德祥.  燃料化学学报. 2009(03)
[10]煤质对煤液化效果的影响分析[J]. 蒋立翔.  煤质技术. 2008(05)

博士论文
[1]煤大分子化合物结构测定及模型构建[D]. 叶翠平.太原理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43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643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d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