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液相本体–气相法抗冲共聚聚丙烯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14 14:24
  抗冲共聚聚丙烯(IPC)作为一种优异的树脂材料,是通过聚合反应器制备的聚丙烯合金(PPc)。因其工艺特殊,PPc的结构和形貌极其复杂,使其抗冲击性能显著提高,并具备较好的刚性,可与工程塑料相媲美。现已在汽车、家电等领域普遍应用。IPC是一种通过釜内聚合形成的多组分多相态,并具有复杂的链结构、相形态的高聚物。本工作采用红外、升温淋洗分级、凝胶色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扫描电镜、旋转流变仪等表征手段系统的研究了熔融指数27 g/10 min左右的汽车用IPC的链结构、组成及组分间相容性、相形态、动态流变及不同工艺参数的产品性能,找到了改善产品性能的几种因素,指导了加工生产,提升了产品性能,论文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采用单溶剂正辛烷,利用温度梯度萃取分级将IPC分为三种组分,分别为F50、F100和F125。分析结果表明,F50主要是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EPR),其中含有极少的可结晶的短序列结构的聚乙烯;F125主要是丙烯均聚物(HPP),是整个IPC的基体,长序...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PP的发展现状及催化合金技术
        1.2.1 国内外聚丙烯发展现状
        1.2.2 聚丙烯的催化合金技术
    1.3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分级及组成、链结构的表征理论基础
        1.3.1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分级技术
        1.3.2 抗冲共聚聚丙烯链结构的光谱分析
    1.4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相形态及其模型
        1.4.1 SEM研究
        1.4.2 TEM研究
        1.4.3 AFM研究
    1.5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结晶行为及其相态转变
    1.6 动态流变测试理论基础
        1.6.1 均相聚合物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
        1.6.2 非均相聚合物体系的动态流变行为
    1.7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提出
        1.7.2 研究内容
2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溶剂分级及链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样品制备
        2.2.4 测试标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TREF分析
        2.3.3 熔融及结晶行为分析
        2.3.4 相态转变行为分析
        2.3.5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分析
        2.3.6 抗冲共聚聚丙烯及各组分组成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抗冲共聚聚丙烯相容性及相形态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样品制备
        3.2.4 测试标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抗冲共聚聚丙烯各组分间相容性研究
        3.3.2 抗冲共聚聚丙烯及组分共混物相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抗冲共聚聚丙烯熔体流变行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测试标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抗冲共聚聚丙烯及各级分的动态流变行为研究
        4.3.2 EPR/EbP溶液共混物的动态流变行为研究
        4.3.3 EbP/HPP溶液共混物的动态流变行为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相同熔指车用抗冲共聚聚丙烯材料差异分析及产品提升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样品制备及测试标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机械性能分析
        5.3.2 特性粘数分析
        5.3.3 TREF分析
        5.3.4 DSC分析
        5.3.5 SEM分析
        5.3.6 工业生产参数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78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3878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9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