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嘧菌酯纳米剂型构建及其提质增效机理

发布时间:2024-12-22 22:35
  农药是保障国家粮食稳定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传统农药剂型由于对靶标作物的叶面沉积与剂量传输效能不高,在喷施过程中容易造成液滴滚落、粉尘飘移、分散性差,导致农药大量流失,有效利用率偏低,从而引发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嘧菌酯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难溶性杀菌剂,也是2016年销售额第一的广谱、高效杀菌剂,对作物真菌所引起的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利用纳米技术创制低成本、水溶性农药新剂型,提高难溶性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强喷施后在作物叶面的浸润性与滞留量,进而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是实现农药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以嘧菌酯为研究对象,采用湿法介质研磨制备了嘧菌酯纳米混悬剂、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粒径可控的嘧菌酯聚乳酸微球,并对所构建的纳米剂型进行了物理化学表征、生物活性评价及抑菌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湿法介质研磨制备了6%嘧菌酯纳米混悬剂,水合平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和zeta电位分别是238.1±1.5 nm、0.17±0.02和-31.8±0.3 mV。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嘧菌酯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的棒状或菱形。嘧菌酯纳米混悬剂在25℃、4℃和54℃,经过14...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发展现状与趋势
        1.1.1 农药发展概况
        1.1.2 嘧菌酯发展概况
    1.2 纳米混悬剂研究进展
        1.2.1 纳米混悬剂概述
        1.2.2 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
    1.3 缓控释剂研究进展
        1.3.1 缓控释微球概述
        1.3.2 微球SPG制备法概述
    1.4 氧化应激在植物真菌防御体系研究进展
        1.4.1 氧化应激概述
        1.4.2 植物真菌氧化应激研究概况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本研究的路线图
第二章 嘧菌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纳米混悬剂制备
        2.2.2 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马尔文粒度仪测定
        2.2.3 结构与形貌电镜表征
        2.2.4 晶型结构XRD分析
        2.2.5 药效成分与含量色谱分析
        2.2.6 储藏稳定性测试
        2.2.7 叶片接触角测定
        2.2.8 叶片滞留量测定
        2.2.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3.1 纳米混悬剂的功能参数优化
        2.3.2 水合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2.3.3 纳米载药粒子结构与形貌特征
        2.3.4 纳米载药粒子晶体结构特征
        2.3.5 嘧菌酯药效成分含量测定
        2.3.6 纳米混悬剂的储藏稳定性
        2.3.7 叶片浸润行为
        2.3.8 叶片滞留能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嘧菌酯纳米混悬剂抑菌机理与安全性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溶出性能测试
        3.2.2 室内抗菌活性测试
        3.2.3 尖孢镰刀菌形貌观察
        3.2.4 抑菌机理分析
        3.2.5 安全性测试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3.1 纳米混悬剂的药物溶出特性
        3.3.2 纳米混悬剂的室内抑菌活性
        3.3.3 纳米混悬剂对尖孢镰刀菌形貌特征的影响
        3.3.4 纳米混悬剂抑菌机理
        3.3.5 纳米混悬剂的作物安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嘧菌酯聚乳酸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聚乳酸微球制备工艺
        4.2.2 聚乳酸微球MS1 制备
        4.2.3 聚乳酸微球MS2 制备
        4.2.4 聚乳酸微球MS3 制备
        4.2.5 水合粒径和zeta电位马尔文粒度仪测定
        4.2.6 结构与形貌透射电镜表征
        4.2.7 载药量、包封率测定
        4.2.8 储藏稳定性试验
        4.2.9 叶片接触角测定
        4.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有机溶剂类别对微球的影响
        4.3.2 PVA聚合度对微球的影响
        4.3.3 超声乳化振幅对微球的影响
        4.3.4 超声乳化时间对微球的影响
        4.3.5 SPG过膜压力对微球的影响
        4.3.6 SPG过膜次数对微球的影响
        4.3.7 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4.3.8 微球结构与形貌特征
        4.3.9 不同微球载药量、包封率比较分析
        4.3.10 微球储藏稳定性
        4.3.11 叶面浸润行为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嘧菌酯聚乳酸微球的抑菌机理与安全性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缓释性能测试
        5.2.2 室内抗菌活性测试
        5.2.3 白菜炭疽菌菌体跨膜转运性能测定
        5.2.4 白菜炭疽菌菌体内活性氧定性、定量评价
        5.2.5 抗氧化酶活力分析
        5.2.6 生菜种子发芽性能评价
        5.2.7 安全性测试
        5.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3.1 释放动力学特征
        5.3.2 微球粒径对室内抗菌活性的影响
        5.3.3 微球粒径对细胞摄取能力的影响
        5.3.4 微球粒径对活性氧的影响
        5.3.5 微球粒径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6 微球对种子发芽性能的影响
        5.3.7 微球的作物安全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4019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4019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9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