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基于树莓派微型计算机的眼镜屈光度检测系统

发布时间:2020-03-29 23:28
【摘要】:眼镜镜片的屈光度等光学数据都是由焦度计计算测量获得,因此焦度计是保证镜片品质的光学检测仪器,对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都是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从焦度计的发展来看,自动焦度计大部分依赖于国外市场,国内的一些公司也在进行自动焦度计的开发研究,但是检测设备的核心技术达不到市场的需求而导致不能大批量的生产和制造,因此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水平的自动焦度计就有很大的必要性。针对目前市场上一些镜片屈光度测量系统抗干扰能力差、测量精度不够高,同时结合自动焦度计的研究现状,本课题是基于国内外相关自动焦度计的专利及一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树莓派微型计算机为控制核心的Hartmann光阑165点区域测量眼镜屈光度全自动测量系统。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的硬件架构设计、图像阈值分割和光斑质心提取方法、基于插值拟合的屈光度测量及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和测量实验。首先,根据测量系统工作原理和方案对系统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并且选择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电子器件并结合其他硬件搭建了完整的视觉测量系统。然后,在分析研究了几种经典常用的光斑图像滤波算法和图像阈值分割算法的基础上,对原有的Otsu阈值分割方法进行改善,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改善后的方法的性能优于原方法。也对光斑质心的提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最终根据实验需要提出以光斑轮廓特征矩的方法计算光斑质心,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实验效果。接着,对镜片屈光度光学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并从功能和性能两个方面对测量系统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通过计算光斑间距并插值拟合的屈光度测量方法。最后,完成了屈光度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屈光度测量系统的测量准确性,能够满足国家规定的测量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
【图文】:

型焦,光学原理,准直物镜,分隔板


1、 准直物镜;2、读数望远镜;3、待测量镜片;T、标记分隔板图 1.4 目视型焦度计光学原理图1.4.2 投影型焦度计投影型焦度计包括投影屏、投影物镜、准直物镜、阅读标尺和标记分隔板这几个部

型焦,光学原理


第一章 绪论 1.5 所示。当测量眼镜镜片屈光度时,可以在投影屏 3 观察标记分隔图像并且在阅读标尺上获得刻度,依据这些参数就可以获得待测透镜间,将待测透镜放置在测量位置,顺着光线轴向的方向移动标记分隔屏 3 上可以得到清楚的标记分隔图像,同时记下阅读尺上的数值。挪其处于点 A,挪动的距离为 z1,可以根据测量得到的 z1获得透镜的顶点焦度计相比,投影型焦度计的待测量对象的图像显示在屏幕上,并且像不再通过镜筒查看,避免了由于测量者自身的视光原因导致的误差个测量便于配镜者、测量者等多人查看,,极大地方便了焦距对准的过的方式没有太大的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391.41;TP311.52;TS95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玉莹;;自动焦度计的应用[J];中国计量;2015年08期

2 李晓明;沈学举;刘恂;张瑜;;基于OTSU算法的激光光斑图像提取研究[J];激光杂志;2015年07期

3 周龙峰;张昂;张俊波;鲜浩;;基于CCD探测器的点目标成像平均半径误差分析及最优阈值选择[J];光学学报;2015年07期

4 刘好龙;侯文;范亚龙;丁文革;万世阳;;一种改进的激光光斑中心定位算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年01期

5 刘江;张岑;;基于OpenCV的圆形标记点的提取[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3年05期

6 刘金;金炜东;;噪声图像的快速二维Otsu阈值分割[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年10期

7 谢银月;李湘宁;;自动焦度计定量计算式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8 赵俊奇;郭智勇;闫洁;;一种图像处理的全自动焦度计[J];光电工程;2012年03期

9 韩亚荣;黄朝兵;钟继卫;王翔;;一种光斑图像的阈值分割和光斑中心坐标的计算方法[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年22期

10 方莉;张萍;;经典图像去噪算法研究综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0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国成;基于FPGA的哈特曼光斑图像处理算法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何海菠;新一代自动焦度计测量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肖小果;检测镜片屈光度的莫尔偏折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何小群;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自动焦度测量方法[D];重庆大学;2009年

5 刘晓竹;一种新型全自动焦度计的设计[D];重庆大学;2008年

6 叶海挺;基于亚像素算法的全自动焦度计的研究及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双余;基于双CCD和ARM的焦度计技术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06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06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