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鲜牛乳中念珠菌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

发布时间:2020-04-05 05:16
【摘要】:乳制品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消费品,鲜牛乳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乳制品的质量,病原菌污染是生乳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奶牛真菌性乳腺炎发生率明显增高,有关鲜牛乳被念珠菌污染的报道越来越多。鲜牛乳中的致病性念珠菌不仅破坏乳品的营养品质,还存在导致人畜感染念珠菌病的风险。所以,在对原料乳中念珠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建立特异、灵敏和快速的检测方法,对奶牛念珠菌性乳腺炎的诊治和乳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冀南地区的奶牛场随机采集了96份奶样,首先用平板培养和形态观察方法分离出15个疑似念珠菌菌株,后采用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与形态学结合的方法鉴定出12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2株、光滑念珠菌2株,其余3株为非念珠菌酵母状真菌。念珠菌分离株与GenBank中三种念珠菌的同源性在97.6%~99.8%之间。本研究以天冬氨酸蛋白酶、细胞外磷脂酶和细胞外脂肪酶为指标进行分泌型水解酶检测试验,从而了解其主要毒力因子及强弱。结果显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均能产生天冬氨酸蛋白酶、细胞外磷脂酶和细胞外脂肪酶,光滑念珠菌主要产生细胞外磷脂酶;通过对三种念珠菌分泌型水解酶的活性比较来看,可以初步判定白色念珠菌的毒性最强。再选取分泌型水解酶活性最强的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进行小鼠生存实验,结果显示:注射白色念珠菌的小鼠存活率为10%;注射近平滑念珠菌的小鼠存活率为80%;注射光滑念珠菌的小鼠存活率为60%。进一步验证了白色念珠菌的毒性最强。通过牛奶中厚垣孢子形成和灭菌试验得知,光滑念珠菌在室温下的牛奶中不产生厚垣孢子,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在室温下的牛奶中容易产生厚垣孢子虽然高压灭菌可将其杀死但巴氏灭菌后厚垣孢子仍会存活。巴氏灭菌结果显示在该试验条件下白色念珠菌厚垣孢子的生成率为9.69%~24.23%,近平滑念珠菌厚垣孢子生成率为16.17%~16.38%。针对GenBank已发表的benAfum基因序列设计了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三对特异引物,并建立了检测鲜牛乳中三种念珠菌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三种念珠菌的特异性目的片段,无引物二聚体,且菌种间的Tm值差异大于等于1℃即可区分;检测白色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灵敏度分别达到了1.63?10~1CFU/mL、1.61?10~1CFU/mL、1.65?10~1CFU/mL,高于常规PCR技术100倍以上;重复性试验荧光曲线和熔解曲线趋于一致;检测速度快,2h即可完成。
【图文】:

念珠菌,吐温,生长状态,镜检


图 2-1 疑似念珠菌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观察Fig.2-1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n different media of suspected Candi图 2-2 疑似念珠菌镜检下的形态观察(400×)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suspected Candida microscopic examinatio 2-3 所示,将通疑似菌株分别在含有玉米吐温培养基上的载玻的疑似念珠菌厚垣孢子的生长状态。

念珠菌,镜检,光滑念珠菌


图 2-2 疑似念珠菌镜检下的形态观察(400×)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suspected Candida microscopic examinatio 2-3 所示,将通疑似菌株分别在含有玉米吐温培养基上的载玻的疑似念珠菌厚垣孢子的生长状态。图 2-3 疑似念珠菌厚垣孢子的形态观察(400×)ig.2-3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of suspected Candida thick spores(400鉴别培养种显色培养基的结果(图 2-4)可以初步鉴定出白念珠菌 8 株 株,光滑念珠菌 2 株,,其它酵母状真菌 3 株。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黎民;周平;;1298例儿童皮肤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年01期

2 姚志荣;凌波;姜嫒芳;陈洁;陶建凤;祁怀山;干皆诚;余红;;儿童皮肤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年02期

3 贾春晖;孙世奇;;雏鸭念珠菌病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年08期

4 燕丽,马琳;小儿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5年06期

5 许惠;鸡念珠菌病的防治[J];农家参谋;2004年06期

6 陆元会;鸡念珠菌病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04年08期

7 陆元会;鸡念珠菌病[J];广西畜牧兽医;2004年05期

8 于金玲,刘孝刚,张玉科,李树阁;鸡念珠菌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4年12期

9 苏显锋,戚鸣,刘玉梅,刘兴涛,王丽华,程玉峰;雏鸭念珠菌病的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09期

10 符连萍,周秋平;鸽念珠菌病的诊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元珠;张元杏;朱敬先;;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萧伊伦;王家俊;李莉;章强强;;深在型皮肤念珠菌病1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蔡晴;刘维达;;先天性皮肤念珠菌病[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刘启文;李建红;;儿童皮肤念珠菌病的临床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张元杏;戴鸿薇;陶静华;林元珠;;念珠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的近况[A];第二届全国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苗国英;魏改云;张西克;吴平;;伊曲康唑治疗丘疹型念珠菌病2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周艳;顾丽群;任祺;;特比萘芬治疗外阴念珠菌病50例疗效观察[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邵敏华;;女性念珠菌病与滴虫病及淋病患者合并支原体感染研究[A];2002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郑岳臣;邬焱卿;黄文英;毛叶红;曾敬思;连昕;冯爱平;白逢彦;;夫妻同患念珠菌病的临床菌学特征及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海俊;王立新;田新荣;顾耀芳;;早产新生儿培养箱内皮肤念珠菌病发病15例临床分析[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河间市畜牧水产局 付金香;一例肉雏鸭念珠菌病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7年

2 杨爱起;鸽念珠菌病的诊治[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3 何更田;鸡念珠菌病[N];中国畜牧报;2003年

4 熊绣杰;治念珠菌病三种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5 北京世纪坛医院皮肤性病科 周平;夫妻间可传染念珠菌病[N];保健时报;2010年

6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曹来安;怎样防治婴儿皮肤念珠菌病[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姚春德;肉鸽念珠菌病的防治[N];中国畜牧报;2003年

8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茜;别慌!并非所有耳念珠菌都是“超级真菌”[N];中国青年报;2019年

9 北京伟嘉集团 钱大勇;鸡腹泻的原因与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建钗;禽源念珠菌分子分型及其致病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2 李劲松;深部念珠菌的基因诊断、分子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阔阔;鲜牛乳中念珠菌分离鉴定及检测方法建立[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2 朱玲;念珠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死率危险因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玉清;中西医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4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14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4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