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侗绣形意解构及其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21:14
【摘要】:侗绣是中国传统民间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底蕴在侗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珍贵的痕迹,成为侗族保留至今的珍贵财富。随着“民族风”逐渐风靡全球,中国民族文化也逐渐被世界所接纳,国内外设计师们纷纷在其时装设计中加入带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图案等,来传播我国民族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对侗绣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运用到休闲女装设计中去,不仅对侗绣这一古老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提升我国休闲女装的文化内涵,为我国休闲女装设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具体运用了文献查阅法、田野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设计实验法四种研究方法,剖析了侗绣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分析总结了侗绣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挖掘出侗绣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潜在价值,赋予侗绣新的时代使命,让其在创新中得到传承与延续。首先,阐述了湘黔地区侗绣的来源与发展以及两地侗绣纹样的基本类型,并从题材来源、构成形式、色彩搭配、工艺技法四个方面对两地侗绣的艺术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归纳;其次分别从“形”与“意”两方面对侗绣进行解构分析,归纳总结出侗绣纹样图形结构特征以及侗绣纹样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整理出一套相应的图形分解重构的表现方法,为下文的实践设计做好铺垫;接着,通过案例法对侗绣图案和意蕴在休闲女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相应的实践设计,体现出侗绣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最后,对侗绣在休闲女装设计中所体现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在其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侗绣作为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艺术中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不会泯然于时间长河中,它终将在世界舞台上重放光彩。
【图文】:

童帽,色彩搭配,来源,图片


太阳花纹

童帽,纹样


使其纹样构图更加饱满、避免留空。以贵州锦屏地区侗族童帽顶上所绣双凤含葫芦纹为例(如图2-2)。该葫芦纹为了迎合帽子顶端外轮廓,在不破坏图形结构的前提下,对其采取了特殊处理,使得葫芦纹充满于整个帽子顶端。纹样整体饱满充实,仍然具有对称的特点。连续纹样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单独纹样,向上下、左右以及四方排列扩展的一种图案纹样4。以湖南通道地区的多耶纹为例(如图 2-3),它是典型的二方连续纹样。多耶纹起源于通道地区一种祭祀舞,名叫多耶舞,这种男女手拉手跳多耶舞的情景被侗族人用刺绣记录下来,形成了多耶纹。该纹样一般使用挑花绣的手法绣成,由单个独立的图案连续发展构成,总体纹样呈对称的特点,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富有很强的延展性。4张翠莲,张繁荣,,陈清.图案基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43-44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941.717;TS9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现代侗绣 有一种繁复叫华贵[J];中华民居(中旬版);2012年10期

2 刘彩清;;文化创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贵州侗绣为考察个案[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04期

3 陆丽娟;;写文化:侗绣服饰图案在当代绘画艺术的文化表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4 龚普康;;三江:“指尖产业”助侗乡妇女脱贫[J];农家之友;2018年01期

5 左双喜;刘家华;郑少主;张可慧;;侗绣艺术的审美意蕴及其演绎[J];艺术评鉴;2019年14期

6 田非;;从广西三江侗绣基地发展现状看民族工艺的传承与保护[J];传承;2015年09期

7 吴春光;李德源;;肇兴镇旅游扶贫助推脱贫攻坚[J];理论与当代;2018年07期

8 胡慧玲;;嫁衣[J];湖南文学;2018年09期

9 单冉;徐玉芳;;翩翩霓裳 巧艺盛扬——浅析侗族刺绣艺术在现代装饰领域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5年17期

10 丰蔚;李友友;;贵州少数民族锁绣工艺应用探究[J];丝绸;2011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通讯员 庞王霞 本报记者 谢洋;侗绣传人走上职校讲台[N];中国青年报;2015年

2 特约撰稿 赵毫;“侗绣技艺不会失传!”[N];中国民族报;2012年

3 杨鹏 吴贤和 杨嵘;技艺传承兴产业 针线活下绣小康[N];贵州民族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万里燕;锦绣黔成“色”可餐[N];贵州政协报;2018年

5 吴育瑞;侗家最美的“月亮”[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林雪娜;锦绣色彩渐淡前程路在何方[N];广西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诗婷;侗绣形意解构及其在休闲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67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67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5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