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基于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发布时间:2020-06-05 21:28
【摘要】: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OFs)因为其具有多孔结构、大的比表面积、易于功能化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MOFs在电化学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合成具有电化学活性的MOFs,并将其作为生物传感介质应用于生物化学分析领域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因其具有简单的操作、快的分析速度、高的灵敏度、优良的选择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生物医学分析等领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电化学分析方法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而行成的新型传感器。在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时选择电化学活性好的材料作为信号源对生物材料的分析起到信号放大的作用。真菌毒素是一种具有极大的致癌作用的污染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是已经发现的毒性极强的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是引发肝癌的主要物质。AFB1广泛存在于农作物及含有农作物的制品中,在花生、玉米、谷物、咖啡、啤酒和多种调味品等都能够测得。对人们的饮食生活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开发一种快速灵敏的方法来检测AFB1非常重要。利用AFB1与特定的适配体结合具有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等特点来设计一种高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对AFB1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选择铜金属盐和有机配体作为反应物合成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Cu-MOFs,作为检测的信号探针,利用适配体与AFB1的特异性识别来设计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AFB1的检测。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对苯二甲酸铜(Cu-TPA)能产生强的电化学信号设计一种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测定黄曲霉毒素B1(AFB1)。首先将金纳米粒子(AuNPs)负载到Cu-TPA后连接DNA1(S1)形成Cu-TPA/AuNPs/S1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信号探针。将DNA2(S2)连接到金电极(GE),接着与AFB1的适配体(S3)杂交形成S3/S2/GE。通过S3与S1的互补配对将信号探针连接到电极。Cu-TPA/AuNPs复合材料中含有大量的Cu(IⅡ),可以获得相对稳定和强的电化学信号。加入一定量的AFB1后,AFB1和S3结合,使得信号探针脱落,电化学信号降低。根据电化学信号值的变化实现对AFB1的检测。该方法有高的灵敏度和低的检出限。在最佳条件下,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出限为4.2×10-6ng/mL(S/N=3),线性范围为10-5~10ng/mL。生物传感器也用于啤酒样品中AFB1的检测并计算得到回收率为95~106%。2.合成一种带有-NH2的对苯二甲酸铜(Cu-BDC),利用-NH2与AuNPs连接形成Cu-BDC/AuNPs,进而去连接DNA作为信号探针。同时选用核酸外切酶Ⅲ(Exo Ⅲ)的辅助循环放大来设计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更好的用于检测AFB1。首先将发夹DNA固定在金电极(GE)上。加入AFB1后引发Exo III水解部分发夹DNA,释放单链DNA进入新的循环。多次循环后,在电极上留下更多的捕获位点以连接信号探针。AuNPs通过-NH2附着在Cu-BDC上后连接捕获DNA作为信号探针。通过DNA互补配对将信号探针连接到电极上来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AFB1的检测。在最佳条件下,AFB1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出限为6.7×10-7 ng/mL(S/N=3),线性范围为106-1 ng/mL。生物传感器也用于啤酒实样中AFB1的检测,计算得到回收率为96~103%。
【图文】: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制作方案


第2章基于Cu-TPA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信号关闭”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逡逑必要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仪器操作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反应时逡逑间快等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报道[8(),81]。因此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来检测AFB1逡逑是有意义的且具有一定的研宄价值。逡逑本文首先合成Cu-TPA材料并负载AuNPs后,接着连接DNA1邋(S1)形成逡逑Cu-TPA/AuNPs/Sl作为电化学传感器的信号探针,实验方案如图1邋(A)所示。逡逑然后将DNA2邋(S2)连接到金电极(GE)上形成S2/GE,接着将AFB1的适配逡逑体(S3)连接到S2/GE上形成S3/S2/GE。再然后将信号探针连接到电极上以形逡逑成邋Cu-TPA/AuNPs/Sl/S3/S2/GE,实验过程如图邋1邋(B)所示。由于邋Cu-TPA7AuNPs逡逑复合材料中含有大量Cu邋(II),可以获得相对稳定和强的Cu邋(II)电化学信号。逡逑当加入一定量的AFB1后,AFB1可以与S3结合,而S1也S3结合,两者相互逡逑竞争,影响电极表面上信号探针的量,从而使得DPV信号减弱。通过Cu-TPA逡逑的DPV信号的变化对AFB1进行检测。该传感器还可以用于啤酒中AFB1的检逡逑测,有良好的回收率。逡逑

扫描速率,扫描范围,氧化还原,电极表面


range邋of邋—0?邋1邋?0.5邋V.逡逑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的可行性,我们通过扫描循环伏安曲线(cv)以及电逡逑化学阻抗(EIS)来分析DNA结合到电极表面的可行性。如图2.4邋(A)所示,逡逑通过扫描[Fe(CN)6]37[Fe(CN)6]41邋乍为氧化还原探针的CV曲线来观察电极上每个逡逑步骤的特性。裸的金电极电极出现了一对良好的氧化还原峰(曲线a)。首先将逡逑S2和MCH在电极上孵化一段时间,将S2固定在电极上(曲线b),由于DNA逡逑的磷酸骨架带负电使得与带负电的[Fe(CN)6fA存在静电排斥作用,使得氧化还逡逑原峰的电流减弱。接着将S3进一步滴加到电极表面孵化一段使得S3和S2互补逡逑配对(曲线c),DNA的磷酸骨架增多使得氧化还原峰降低。然后将S1滴加到逡逑电极表面孵化一段时间让S1与S3互补配对(曲线d),由于DNA磷酸骨架的进逡逑一步增多使得氧化还原峰再次降低。最后加入一定量的AFB1后(曲线e),邋AFB1逡逑与S3的相互作用,使得大量的S1从电极表面分离,DNA的磷酸骨架减少,,静逡逑电斥力减少使得氧化还原峰的电流增大。逡逑EIS也是常用的研宄电极表面DNA修饰过程的方法。通常来说,半圆直径逡逑对应于电子转移电阻(U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P212.3;TS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区;;黄曲霉毒素分析方法进展[J];广西水产科技;2005年03期

2 陈勇;荣道兴;任利民;;黄曲霉毒素对家禽的危害与防控措施[J];阿坝科技;2012年02期

3 王少军;于春娣;唐娟;程果;谢晓丽;杨庆利;;黄曲霉毒素生物脱毒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年24期

4 诸晨;钱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薏苡仁药材中黄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年05期

5 曹长会;;临沂市煎饼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年05期

6 汪恩婷;邹振宇;杨皓;杨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36期

7 彭永敏;;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8年36期

8 叶颖苓;;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概述[J];科技资讯;2019年09期

9 王善钰;;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措施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9年09期

10 李智高;毛永杨;狄朋敏;苏涛;田金兰;;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宏兴;姜亚乐;王永芬;史洪涛;边传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其脱毒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孙淑娟;曾于洋;江海洋;;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联合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学委员会第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胡丽莎;谢春芳;姚冬生;刘大岭;;用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对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动力的研究[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黎玉凤;张赛;谢春芳;刘大岭;姚冬生;;黄曲霉毒素解毒酶体外分子定向进化(Ⅱ)[A];第八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施晓晨;安雅男;申凤鸽;于录;;黄曲霉毒素诱导巨噬细胞自噬机制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与中国毒理学会兽医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王文龙;李成成;安立龙;;简述环境中黄曲霉毒素对蛋鸡产业潜在的生态和健康风险[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孟庆利;;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控制[A];《2010中国猪业进展》论文集[C];2010年

8 翁善钢;Kaori Nishide;;亚太地区的黄曲霉毒素[A];第十二届(2014)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陈建民;张雪辉;杨美华;金钺;;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概况[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马静;朱惠莲;唐志红;凌文华;;尿粪黄曲霉毒素排泄及生物干预[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抗诱变剂和抗癌剂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贵州省环境诱变剂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熙熙;昆虫催生致命黄曲霉毒素[N];中国科学报;2017年

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农业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 孙毅;从黄曲霉毒素污染说开去[N];中国科学报;2018年

3 余晓琴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相关标准中黄曲霉毒素限量解读[N];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马爱平;黄曲霉毒素超标“致命”怎么破?[N];科技日报;2018年

5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钟凯;普洱茶中携带黄曲霉会不会产生毒素?[N];中国医药报;2017年

6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钟凯;花生酱含黄曲霉 吃了会怎样[N];健康报;2017年

7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务委员 钟凯;农家花生油既便宜又放心?[N];保健时报;2017年

8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博士 云无心;检测出黄曲霉毒素 普洱茶还能喝吗[N];保健时报;2017年

9 记者 季征;云南农大研究表明普洱茶不含黄曲霉毒素[N];云南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付丽丽 马波;茶照喝 牙照刷[N];科技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文洁;抗黄曲霉毒素B_1纳米抗体免疫学性能分析及其随机突变库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2 郝澍;硒对黄曲霉毒素B_1抑制猪细胞免疫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3 关绚丽;基于转录组学的氧化胁迫下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基因筛选和确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4 范_g;黄曲霉毒素降解酶基因克隆表达和降解剂在肉鸡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武琳霞;中国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6 王倩;代谢组学分析纯品黄曲霉毒素B1添加和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7 史莹华;纳米级硅酸盐结构微粒(NSP)吸附猪饲粮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胡娜;基因芯片技术在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张雪辉;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及模式识别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10 申海涛;黄曲霉毒素G_1诱发小鼠肺腺癌的组织发生及其对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黄曲霉毒素B_1核酸适体筛选和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9年

2 何婷婷;低共熔溶剂在食品中黄曲霉毒素和多环芳烃分析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3 王兴枝子;Ataxin-3基因多态性与黄曲霉毒素B1相关性肝硬化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9年

4 张利永;基于智能手机黄曲霉菌毒素的快速检测[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韦锦范;平菇漆酶菌株的筛选及其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6 王春燕;基于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7 艾超超;稀土掺杂下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黄曲霉毒素B_1检测的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8 王平;碳代谢阻遏基因snf1和Reg1调控黄曲霉生长发育和黄曲霉毒素合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9 张铭;短黄杆菌3J2MO降解黄曲霉毒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10 谢文沛;甘肃饲料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水平及其季节动态[D];兰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98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698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