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青霉素G在柑桔中降解代谢规律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20 07:03
【摘要】:柑桔是世界第一大水果,我国柑桔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柑桔黄龙病、溃疡病等检疫性病害严重威胁我国柑桔业的发展。通过叶面喷施或树干注射抗生素可有效防治柑桔病害。抗生素广泛用于动物疾病防治或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因此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普遍受到关注。而抗生素作为农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会残留在农产品上,环境中的抗生素通过作物吸收也会进入食品中,植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同样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但目前对该问题关注度较低,相应的研究也较少。本文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DSPE/UPLC-MS/MS)快速检测柑桔中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青霉二酸和去羧青霉噻唑酸的分析方法,并研究了该3种目标物的标准溶液稳定性及在柑桔上的储藏稳定性,同时,在重庆北碚开展2017~2018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青霉素G在柑桔(宫川温州蜜柑和纽荷尔脐橙)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并研究了青霉素G对柑桔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DSPE/UPLC-MS/MS快速检测柑桔中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青霉二酸和去羧青霉噻唑酸的分析方法。样品经80%乙腈提取,C_(18)净化。目标残留物经Acquity UPLC~?HSS T3色谱柱分离,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残留物可在5 min内实现有效快速分离;在5~2 0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1),方法检出限(LOD)为0.5~1μg/kg,定量下限(LOQ)为5~10μg/kg。在5~500μg/kg加标水平下,青霉二酸和去羧青霉噻唑酸在柑桔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8%~103.5%和83.6%~107.4%,RSD分别为3.6%~9.6%和4.3%~9.6%;在10~500μg/kg加标水平下,青霉素G在柑桔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6.7%~101.4%,RSD为3.5%~9.5%。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适用于柑桔样品中青霉素G及其两种代谢物残留的测定。(2)研究了不同浓度(1、10和100 mg/L)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标准溶液在不同温度(-50、4和25℃)的储藏稳定性,并研究其在柑桔果皮、果肉、全果中的储藏稳定性(-18℃)。结果表明,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标准溶液稳定性与温度和浓度有关,去羧青霉噻唑酸的稳定性最高,而青霉素G和青霉二酸较差。浓度对青霉素G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高浓度的青霉素G稳定性反而较差。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的混合标准溶液在25、4和-50℃可分别稳定存放不超过1、3和120 d。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在柑桔中可稳定存在90~120 d,为准确测定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含量,样品应在采后90 d内进行测定。(3)在宫川温州蜜柑和纽荷尔脐橙上开展两年田间试验,研究青霉素G在柑桔中的降解代谢行为。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青霉素G在柑桔中易降解和代谢,代谢物主要为可长期稳定存在的去羧青霉噻唑酸。青霉素G在柑桔中的消解速率快,半衰期短,为1.7~2.7 d,青霉素G在温州蜜柑(1.7~2.3 d)上的半衰期略小于纽荷尔脐橙(2.0~2.7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当柑桔生长至成熟果实一半大小时,以6 g/L和9 g/L的青霉素G钾在温州蜜柑和纽荷尔脐橙上喷雾2~3次,施药间隔期7 d,距末次施药7~21 d后,青霉素G(青霉素G+青霉二酸+去羧青霉噻唑酸)的最终残留量为果皮(0.162~13.376 mg/kg)全果(0.047~7.653mg/kg)果肉(0.015~0.701 mg/kg),其中,果肉中的残留量要远低于果皮;在温州蜜柑上的残留量(0.015~4.324 mg/kg)低于纽荷尔脐橙(0.064~16.794 mg/kg)。柑桔中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的最终残留量为去羧青霉噻唑酸青霉素G青霉二酸,以去羧青霉噻唑酸为主。结合最终残留试验数据进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青霉素G在纽荷尔脐橙中的残留膳食慢性风险高于温州蜜柑,但均较低(RQ_c1.265%),远小于100%,处于可接受水平范围内。(4)以6 g/L和9 g/L的青霉素G钾在宫川温州蜜柑和纽荷尔脐橙上喷雾3次,每次施药间隔期7 d,研究了青霉素G对柑桔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霉素G对柑桔果实不同品质指标影响不同。具体而言,在p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施用青霉素G可显著提高柑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还原糖含量,同时可显著降低维生素C和温州蜜柑中总类黄酮含量,而对纽荷尔脐橙中总类黄酮含量无显著影响。此外,对于可滴定酸(TA)和固酸比以及果实外观品质如可食率、出汁率和果型指数等无显著性影响。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DSPE/UPLC-MS/MS检测柑桔中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青霉二酸和去羧青霉噻唑酸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良好,适用于柑桔样品中青霉素G及其两种代谢物残留的测定。(2)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标准溶液在25、4和-50℃下稳定期分别为1、3和120 d,在柑桔中可稳定存在90~120 d(-18℃)。(3)青霉素G在柑桔中易降解代谢,半衰期为1.7~2.7 d,代谢物主要是可长期稳定存在的去羧青霉噻唑酸;青霉素G及其代谢物在柑桔中主要残留于果皮中,其残留膳食慢性风险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范围内。(4)青霉素G对柑桔果实不同品质指标影响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5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攀攀;;高职药学专业青霉素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3期

2 钟喻海;吴敏;雷宇飞;;青霉素类生产线周边环境中残留控制[J];科技风;2015年13期

3 ;青霉素类兽药的合理使用[J];动物保健;2004年05期

4 卞如濂;王虎根;;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若干问题[J];现代应用药学;1987年05期

5 刘云龙;;再谈青霉素类和庆大霉素联用——与张建忠医师商榷[J];中级医刊;1987年06期

6 宋亚西;;浅谈青霉素与庆大霉素的配伍[J];中国社区医师;1987年09期

7 陈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血液学方面的影响[J];新药与临床;1988年06期

8 钟鸿复;氮怡脒青霉素的药理和临床应用[J];实用儿科杂志;1988年03期

9 S.John Pirt ,廖福荣;青霉素发酵的微生物生理学[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8年02期

10 于宝成;HPLC法用于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和Aztreonam的医院常规分析[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昕;;热毒宁注射液与青霉素类注射剂联用输液不良反应的预防方法评价[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王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学术研讨会综合刊[C];2014年

3 杨超君;;我院27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A];2014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分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4 乔海灵;田鑫;;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不同抗原的增殖反应[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5 马廷和;庞戈红;谢永武;周彬;郑瑞丰;;儿科门、急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调查分析[A];第六届全国儿科微生态学学术会议暨儿科微生态学新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8年

6 乔海灵;田鑫;;青霉素类过敏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对不同抗原的增殖反应[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7 潘云军;;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A];2012年鄂粤微生物学学术年会——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成立六十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邓华;聂爱华;徐俐瑜;饶小红;雷招宝;鄢瑾;;美洛西林钠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其防治[A];第二届全国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孙国权;陈盛新;刘正跃;舒丽芯;王辉;李捷伟;杨樟卫;;2014年全国192所样本医院儿童住院患者抗感染药物利用研究[A];2015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推进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药品”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王欢;周永列;费鲜明;余勤华;邱莲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A];201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州汉光医药 林鑫;剩者为王:限抗令下头孢与青霉素类市场变化[N];医药经济报;2017年

2 刘珍;使用青霉素类兽药六注意[N];农民日报;2013年

3 钟洋;青霉素类兽药临床使用八注意[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4 程书权;青霉素有争议的药物相互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月贵;β-内酰胺类抗生素需上一室楼[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实习记者 徐述湘;产研结合 华药口服青霉素领风骚[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吴惠芳;做米饭不赚钱就煮饺子[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柯式蕴;青霉素皮试液与过敏反应[N];科技日报;2000年

9 ;合理应用青霉素类兽药[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10 刘涛;合理使用青霉素类兽药[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杰;青霉素G在柑桔中降解代谢规律及其对品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年

2 常yN卓;基于分析目标(Analytic Target Profile)的理念探讨青霉素杂质谱分析方法的普适性[D];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18年

3 王高朋;青霉素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河北大学;2018年

4 刘相端;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交叉过敏反应及特异性抗体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蔡婷婷;青霉素类缓蚀剂缓蚀性能评价及其缓蚀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6 肖爱国;动物性食品中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氨基苷类多残留分析方法建立[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秀丽;青霉素过敏反应与食入性、气源性致敏原过敏反应的相关性[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22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22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f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