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杏蛋白营养评价及杏仁豆腐制备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S201.21
【图文】:
a)逦b)逡逑图2.1实验原材料逡逑Fig.2.1邋Experimental邋raw邋material逡逑注:a)为西伯利亚杏杏仁,b)为脱脂杏仁粉逡逑Note:邋a)邋Apricot邋kernel,邋b)邋skimmed邋Apricot邋kernel邋powder逡逑2.2.2试剂与仪器逡逑硼酸逦分析纯逦天津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逡逑硝酸逦分析纯逦天津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逡逑甲醇逦分析纯逦天津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逡逑冰乙酸逦分析纯逦天津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逡逑乙酸镁逦分析纯逦天津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逡逑浓盐酸逦分析纯逦烟台市双双化工有限公司逡逑浓硫酸逦分析纯逦烟台市双双化工有限公司逡逑氢氧化钾逦分析纯逦天津科密欧试剂有限公司逡逑石油醚逦分析纯逦烟台市双双化工有限公司逡逑
dialysis逡逑3.3.1杏仁粕蛋白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逡逑由图3.3中a)提取pH对蛋白提取得率的影响可知:固定料液比、提取时间逡逑与提取温度,杏仁蛋白提取得率随着pH从7?10范围内逐渐升高,由于蛋白质逡逑膜的稳定性取决蛋白质-油相和蛋白质-水相得相互作用,而蛋白质膜的稳定性与逡逑蛋白质具有一定的溶解度也息息相关,合适的pH范围7?10可使蛋白质表现出逡逑良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碱性条件也会使蛋白质与水分子间分散性增强,溶逡逑解性也随之增大[84];而当pH过高于10时,较强的碱性环境易造成蛋白质变性,逡逑导致蛋白提取得率下降。逡逑由图3.3中b)料液比对蛋白提取得率的影响图可知:固定提取温度、提取逡逑时间与提取pH,当料液比在1:8?1:16之间时,蛋白提取得率随着料液比的增大逡逑而增加;当料液比达到1:16以后,蛋白得率增加的趋势逐渐趋于平缓,基本不再逡逑受料液比的影响而变化。同时考虑现实成本因素及料液比太高不利于后续处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西伯利亚杏蛋白营养评价及杏仁豆腐制备技术逡逑行探索。逡逑图3.3中d)提取时间对蛋白提取得率的影响可知:固定料液比、提取pH与逡逑提取温度,蛋白溶解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此时蛋白提取得率与时间长短呈逡逑正相关。随着提取时间过久,可溶性蛋白的溶解量达到动态的平衡,碱液中蛋白逡逑质浓度也不再增加,当提取时间为60分钟时,蛋白得率到达最高值,超过60分逡逑钟之后,提取时间对蛋白得率影响越来越小。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敏;安华明;赵小红;;无籽刺梨与刺梨果实中氨基酸分析[J];食品科学;2015年14期
2 解春艳;李丛胜;路艳霞;李爱平;马卓群;曹小婷;吴智艳;;苦杏仁蛋白提取条件优化及加工特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5年02期
3 王莹;王瑛瑶;刘建学;方冰;李菊芳;;低温花生粕蛋白制备及其饮料稳定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4年20期
4 白桂智;;仁用杏发展必须走产业化之路[J];山西林业;2014年03期
5 张军;;浅谈杏树种植及杏的加工[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9期
6 徐晓燕;张磊;侯伟伟;杨海燕;;甜杏仁油品质及杏仁粕成分的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年08期
7 薛蕾;李大文;尉芹;赵忠;马希汉;;苦杏仁蛋白的功能特性[J];食品科学;2013年07期
8 孔令明;劳斐;李芳;朱正兰;;响应面法优化杏仁ACE抑制肽的酶解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3年01期
9 姚先超;张雪红;梁玉石;周红;林翠梧;;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剑麻果胶的工艺[J];食品科学;2013年18期
10 吕建珍;邓家刚;;苦杏仁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晓英;核桃蛋白质的结构表征及其制品的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旋;大米蛋白体外消化及抗氧化作用效果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王艳;杏仁油抗氧化能力和特征挥发性成分的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毅琼;杏不同品种果仁主要营养成分比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波;苦杏仁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刘萍;长柄扁桃仁中苦杏仁苷及蛋白粉提取工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朝君;中国古代杏的栽培、加工与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朱国君;紫苏饼粕蛋白质的分离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孙小恒;优质豆粕在肉鸡日粮中营养价值的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喻峰;西藏酥油营养成分分析及核桃风味速溶酥油茶产品开发[D];南昌大学;2006年
10 李月;石榴杏仁复合蛋白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73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277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