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中主要呈味物质动态变化及FOMT基因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20:01
  乌龙茶是中国特色茶类,以香高味浓著称。新品系“606”(玉琼号)是从黄旦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的。采摘期早,树体适合机采,其制乌龙茶花香幽长持久,味鲜醇甘滑,水香明显,品质风格独特。本研究以新品系(606)为研究对象,黄旦为对照品种,对两个品种乌龙茶加工中的基础生化成分、主要呈味代谢物质、主要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品质进行测定及分析,探讨新品系“606”与黄旦乌龙茶加工中呈味成分、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品种差异和特点;通过研究加工中类黄酮途径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FOM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动态变化测定分析,进一步揭示乌龙茶呈味成分的分子机理及差异。为乌龙茶新品系品质研究、特色分析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品系“606”和黄旦乌龙茶加工中基础生化成分变化研究新品系“606”和黄旦乌龙茶加工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总体趋势相似,新品系“606”和黄旦的鲜叶水浸出物含量相差不大,但加工后的毛茶较黄旦高11.21%;新品系“606”的茶多酚含量、酚氨比在加工过程中都极显著高于黄旦品种,黄酮含量大多显著高于黄旦,氨基酸含量大多显著低于黄旦;加工过程茶黄素、茶红素、茶褐...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中主要呈味物质动态变化及FOMT基因表达研究


新品系“606”、黄旦加工中茶多酚变化趋势图

趋势图,新品系,浸出,趋势图


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中主要呈味物质动态变化及FOMT基因表达研究172.2.1新品系“606”和黄旦加工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的变化及差异水浸出物主要反应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对茶汤滋味的厚雹浓强程度具有重要作用[74]。由图2-1可知,新品系“606”与黄旦加工中的水浸出物含量皆呈显著下降趋势,黄旦的下降幅度大于新品系“606”。图2-1新品系“606”、黄旦加工中水浸出物变化趋势图(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存在显著差异p<0.05)Fig.2-1Changesofwaterextractsinthenewstrain"606"andHuangdanprocessing(Lowercaselettersrepresent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茶多酚在水浸出物中占比最大,是决定茶汤滋味主要物质[75]。如图2-2,茶多酚总量在新品系“606”及黄旦加工过程中呈总体下降趋势,新品系“606”呈显著下降趋势,而黄旦呈“降-升-降”的波形变化趋势,新品系“606”的下降幅度大于黄旦。图2-2新品系“606”、黄旦加工中茶多酚变化趋势图Fig.2-2Trendofteapolyphenolsinnewstrain"606"andHuangdanprocessing2.2.1.1萎凋阶段新品系“606”、黄旦水浸出物含量与茶多酚总量的变化及差异新品系“606”鲜叶的水浸出物含量为43.75%,黄旦为43.48%,两者相差

趋势图,新品系,氨基酸,趋势图


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中主要呈味物质动态变化及FOMT基因表达研究19升了9.85%和16.09%,黄旦的上升幅度稍大于新品系“606”,而新品系“606”的茶多酚总量较黄旦高91.42%。2.2.2新品系“606”和黄旦加工中氨基酸总量和酚氨比的变化及差异氨基酸作为茶叶鲜爽味的标志物质,对茶汤的呈味具有重要影响[76]。如图2-3,新品系“606”及黄旦加工过程中的氨基酸总量呈总体下降趋势,新品系“606”从鲜叶到烘干叶降低3.92%,黄旦从鲜叶到烘干叶降低21.57%,黄旦的下降幅度大于新品系“606”。图2-3新品系“606”、黄旦加工过程中氨基酸变化趋势图Fig.2-3Trendchartofaminoacidchangesinnewstrain"606"andHuangdanduringprocessing酚氨比是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主要衡量茶汤滋味是否协调,酚氨比值低,一般鲜爽度高,而酚氨比值高,鲜爽度较低。由图2-4可知,新品系“606”呈显著降低趋势,从鲜叶到烘干叶下降了26.19%;而黄旦呈显著上升趋势,从鲜叶到烘干叶上升了15.32%,新品系“606”的变化幅度大于黄旦。图2-4新品系“606”、黄旦加工过程中酚氨比变化趋势图Fig.2-4Trendchartofphenol-ammoniaratioofnewstrain"606"andHuangdanduringprocessi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茶树新品系“606”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J]. 刘彬彬,周子维,胡娟,徐邢燕,姚知灵,陈常颂,游玉琼,孙云.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
[2]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中主要代谢产物的差异[J]. 李鑫磊,俞晓敏,龚智宏,林宏政,郝志龙,张妍,金心怡.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3]茶树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酯研究进展[J]. 谢凤,孙威江,邓婷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07)
[4]湖南红茶特征滋味化学成分研究[J]. 银霞,张曙光,黄静,包小村,周凌云,戴伟东,赵琛杰,黄建安,刘仲华.  茶叶科学. 2019(02)
[5]茶树CCoAOMT基因克隆及启动子的结构分析[J]. 林海燕,罗勇,陈丝,禹双双,曾泽媛,刘仲华,王坤波,黄建安.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6)
[6]摇青机械力对乌龙茶脂肪族类香气形成的影响[J]. 周子维,游芳宁,刘彬彬,邓婷婷,赖钟雄,孙云.  食品科学. 2019(13)
[7]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银杏类黄酮生物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分析[J]. 刘伟,王俊燚,李萌,董金金,何崇单,汪贵斌,郁万文,王义强.  中草药. 2018(23)
[8]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稳定性及化学变化[J]. 刘洪林,曾艺涛,赵欣.  食品科学. 2019(16)
[9]紫牡丹乌龙茶香气成分的SPME/HS-GC-MS分析[J]. 卢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20)
[10]不同的光照萎凋时间对铁观音风味组分影响[J]. 游芳宁,陈寿松,周子维,李鑫磊,郝志龙,孙云.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9)

硕士论文
[1]基于LC-MS技术的红茶加工过程中重要品质成分形成的代谢谱分析[D]. 林方谦.安徽农业大学 2015
[2]青稞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D]. 张鹍飞.四川农业大学 2015
[3]漳平永福高山乌龙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D]. 陈艺元.福建农林大学 2014
[4]不同储存时间普洱茶的理化分析和抗氧化性研究[D]. 曹艳妮.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绿茶滋味化合物研究[D]. 金孝芳.西南大学 2007
[6]高香品种丹桂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与品质研究[D]. 刘旋.福建农林大学 2007
[7]乌龙茶香气挥发性成分及其感官性质分析[D]. 周玲.西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53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053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