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氨酸铁及其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11:03
铁元素是生命体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对于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特殊的生理状况可能会诱使机体缺铁,进而发展成为缺铁性贫血。口服补铁是临床上主要的补铁方式,可改善机体铁营养状况,纠正缺铁性贫血。氨基酸铁是一种优良的补铁剂,它较无机铁盐有较好的患者顺服性和生物利用率,以其为原料开发的补铁片剂具有剂量准确,品质稳定,使用方便,效果明显等诸多优点。本文采用水相直接合成法,以苏氨酸和硫酸亚铁为原料直接合成苏氨酸铁,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产品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苏氨酸铁为螯合物,亚铁含量及总铁含量分别11.37%和12.49%,亚铁/总铁的比例为91.03%。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包封率和粒径为考察指标,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制备工艺中的胆固醇用量、芯材用量以及吐温80用量进行了优选,并对不同超声功率对纳米脂质体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超声功率(250 W)有助于提高包封率、降低纳米粒径;固定蛋黄卵磷脂的浓度为15mg/mL,则蛋黄卵磷脂:胆固醇:苏氨酸铁:吐温80=1:0.1:0.2:0.6时所制备的纳米脂质体具有较...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
1.2 机体中铁的来源、吸收与排泄机制
1.2.1 机体中铁的来源
1.2.2 铁的吸收与排泄机制
1.2.3 影响铁吸收利用的因素
1.3 我国居民铁营养状况及影响
1.4 氨基酸铁、纳米脂质体以及补铁产品的研究现状
1.4.1 氨基酸铁的特点
1.4.2 氨基酸铁的研究现状
1.4.3 纳米脂质体的研究现状
1.4.4 口服补铁产品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苏氨酸铁的制备及其脂质体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材料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苏氨酸铁的制备
2.3.2 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苏氨酸铁及其纳米脂质体的感观描述
2.4.2 苏氨酸铁红外图谱分析结果
2.4.3 苏氨酸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2.4.4 亚铁含量、总铁含量测定结果
2.4.5 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的粒径和电位分析结果
2.4.6 不同超声功率对脂质体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
2.4.7 纳米脂质体制备的正交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苏氨酸铁及其纳米脂质体的理化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材料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亚铁含量测定
3.3.2 总铁含量测定
3.3.3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固体氧化稳定性研究
3.3.4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水溶液稳定性研究
3.3.5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芯材泄漏的研究
3.3.6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脂质氧化的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固体氧化稳定性变化
3.4.2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水溶液稳定性变化
3.4.3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芯材泄漏的影响
3.4.4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脂质氧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苏氨酸铁补铁片剂的开发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材料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主药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
4.3.2 处方研究
4.3.3 片剂的性能检查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主药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
4.4.2 处方优化正交试验
4.4.3 片及外观检查
4.4.4 水分含量测定
4.4.5 片重差异的测定
4.4.6 片剂硬度的测定
4.4.7 崩解时限测定
4.4.8 溶出度的测定
4.4.9 片剂中亚铁含量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声对载药脂质体纳米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J]. 高志影,秦思思,郭俊希,王娟. 民营科技. 2018(05)
[2]口服补铁剂的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J]. 毛宇,陈博,顾宁. 药学研究. 2017(11)
[3]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方春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9)
[4]脂质体理化参数对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吸收的影响[J]. 易湘洲,丁保淼,严奉伟,李真顺.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7(07)
[5]甘氨酸螯合亚铁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 姜海利,李扬,王小榕,范玲,张素云,蔺莉,路军丽,王雅玲,谭萍,杜金洁.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3)
[6]氨基酸螯合铁的检测[J]. 赵壮志,邱亚林,赵露,王中奎,姚毅. 食品安全导刊. 2017(09)
[7]补铁剂研究进展[J]. 王方海,赵维,陈建芳,唐伟方,秦勇. 药学进展. 2016(09)
[8]缺铁性贫血与补铁剂研究概况[J]. 赵聪,黄浩,陈贵堂.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08)
[9]1992—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变化趋势[J]. 赵丽云,房玥晖,何宇纳,于冬梅,郭齐雅,于文涛,房红芸,王寻,赵文华. 卫生研究. 2016(04)
[10]纳米脂质体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和制备[J]. 徐坚琪,马洁清,吴晓芳,卢伦. 安徽科技. 2016(05)
博士论文
[1]中国大城市与贫困农村居民铁营养状况综合评估[D]. 王丽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
[2]甘氨酸螯合铁及其纳米脂质体研究[D]. 丁保淼.江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苏氨酸铁螯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抗氧化研究[D]. 陶浚.南昌大学 2013
[2]镁铁复合絮凝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 刘雄才.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番茄红素纳米分散体抗肿瘤瘤功效及机制初探[D]. 王璇.江南大学 2009
[4]不同年龄大鼠十二指肠粘膜铁转运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D]. 沈笛.河北师范大学 2008
[5]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研究[D]. 管海跃.浙江大学 2007
[6]甘氨酸螯合铁合成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D]. 林萍.江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7410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铁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
1.2 机体中铁的来源、吸收与排泄机制
1.2.1 机体中铁的来源
1.2.2 铁的吸收与排泄机制
1.2.3 影响铁吸收利用的因素
1.3 我国居民铁营养状况及影响
1.4 氨基酸铁、纳米脂质体以及补铁产品的研究现状
1.4.1 氨基酸铁的特点
1.4.2 氨基酸铁的研究现状
1.4.3 纳米脂质体的研究现状
1.4.4 口服补铁产品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苏氨酸铁的制备及其脂质体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材料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苏氨酸铁的制备
2.3.2 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苏氨酸铁及其纳米脂质体的感观描述
2.4.2 苏氨酸铁红外图谱分析结果
2.4.3 苏氨酸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2.4.4 亚铁含量、总铁含量测定结果
2.4.5 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的粒径和电位分析结果
2.4.6 不同超声功率对脂质体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
2.4.7 纳米脂质体制备的正交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苏氨酸铁及其纳米脂质体的理化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材料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亚铁含量测定
3.3.2 总铁含量测定
3.3.3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固体氧化稳定性研究
3.3.4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水溶液稳定性研究
3.3.5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芯材泄漏的研究
3.3.6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脂质氧化的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固体氧化稳定性变化
3.4.2 苏氨酸铁和硫酸亚铁水溶液稳定性变化
3.4.3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芯材泄漏的影响
3.4.4 不同因素对苏氨酸铁纳米脂质体脂质氧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苏氨酸铁补铁片剂的开发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材料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主药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
4.3.2 处方研究
4.3.3 片剂的性能检查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主药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
4.4.2 处方优化正交试验
4.4.3 片及外观检查
4.4.4 水分含量测定
4.4.5 片重差异的测定
4.4.6 片剂硬度的测定
4.4.7 崩解时限测定
4.4.8 溶出度的测定
4.4.9 片剂中亚铁含量的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超声对载药脂质体纳米粒径及包封率的影响[J]. 高志影,秦思思,郭俊希,王娟. 民营科技. 2018(05)
[2]口服补铁剂的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J]. 毛宇,陈博,顾宁. 药学研究. 2017(11)
[3]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方春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9)
[4]脂质体理化参数对甘氨酸螯合铁脂质体吸收的影响[J]. 易湘洲,丁保淼,严奉伟,李真顺.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7(07)
[5]甘氨酸螯合亚铁治疗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 姜海利,李扬,王小榕,范玲,张素云,蔺莉,路军丽,王雅玲,谭萍,杜金洁.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03)
[6]氨基酸螯合铁的检测[J]. 赵壮志,邱亚林,赵露,王中奎,姚毅. 食品安全导刊. 2017(09)
[7]补铁剂研究进展[J]. 王方海,赵维,陈建芳,唐伟方,秦勇. 药学进展. 2016(09)
[8]缺铁性贫血与补铁剂研究概况[J]. 赵聪,黄浩,陈贵堂.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08)
[9]1992—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变化趋势[J]. 赵丽云,房玥晖,何宇纳,于冬梅,郭齐雅,于文涛,房红芸,王寻,赵文华. 卫生研究. 2016(04)
[10]纳米脂质体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和制备[J]. 徐坚琪,马洁清,吴晓芳,卢伦. 安徽科技. 2016(05)
博士论文
[1]中国大城市与贫困农村居民铁营养状况综合评估[D]. 王丽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5
[2]甘氨酸螯合铁及其纳米脂质体研究[D]. 丁保淼.江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苏氨酸铁螯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抗氧化研究[D]. 陶浚.南昌大学 2013
[2]镁铁复合絮凝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 刘雄才.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番茄红素纳米分散体抗肿瘤瘤功效及机制初探[D]. 王璇.江南大学 2009
[4]不同年龄大鼠十二指肠粘膜铁转运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D]. 沈笛.河北师范大学 2008
[5]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研究[D]. 管海跃.浙江大学 2007
[6]甘氨酸螯合铁合成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D]. 林萍.江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67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16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