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天麻醇提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及其对胞外多糖降血糖能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1 21:57
  灰树花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子实体栽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广西及福建等地。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成分参与灰树花深层发酵促进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上,对中药提取物参与灰树花深层发酵影响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研究甚少。本论文重点进行天麻醇提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对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能力影响的初步研究。通过检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建立四氧嘧啶(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天麻醇提成分对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能力的影响,从而为灰树花多糖源功能食品的开发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灰树花胞外多糖为研究对象,以脱色率、多糖保留率及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能力为考察指标,在活性炭法、过氧化氢法及树脂法三种脱色方法中筛选出适合灰树花胞外多糖脱色的可行工艺和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树脂法优于另两种方法且在脱色温度55℃、脱色时间420 min、脱色pH 5.0、多糖质量浓度10 mg/mL的条件下,灰树花胞外多糖的脱色率可达90.61%,多糖保留率为78.23%。(2)采用高...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天麻
        1.1.1 天麻成分
        1.1.2 天麻醇提物
            1.1.2.1 天麻素
            1.1.2.2 对羟基苯甲醛
            1.1.2.3 对羟基苯甲醇
    1.2 真菌灰树花
        1.2.1 灰树花的液体深层发酵
        1.2.2 灰树花的代谢成分
    1.3 真菌多糖
        1.3.1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3.1.1 抗肿瘤
            1.3.1.2 降血糖
            1.3.1.3 抗氧化
            1.3.1.4 免疫调节
        1.3.2 脱色处理对真菌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
    1.4 灰树花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进展
    1.5 中药成分对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1.6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灰树花胞外多糖脱色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灰树花菌种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基
            2.3.1.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
            2.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2.3.1.3 发酵培养基
        2.3.2 培养方法
            2.3.2.1 斜面种子培养
            2.3.2.2 液体种子培养
            2.3.2.3 发酵培养
        2.3.3 胞外多糖的制备
        2.3.4 脱色方法
            2.3.4.1 活性炭脱色
            2.3.4.2 过氧化氢脱色
            2.3.4.3 大孔树脂脱色
        2.3.5 测定方法
            2.3.5.1 脱色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3.5.2 多糖保留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3.5.3 脱色效果的评价方法
            2.3.5.4 灰树花胞外多糖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2.3.6 脱色工艺单因素试验
            2.3.6.1 静态吸附动力学试验
            2.3.6.2 多糖质量浓度对树脂脱色的影响
            2.3.6.3 脱色温度对树脂脱色的影响
            2.3.6.4 脱色pH值对树脂脱色的影响
        2.3.7 正交试验
        2.3.8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2.4.2 不同脱色方法的灰树花胞外多糖脱色效果分析
            2.4.2.1 活性炭脱色
            2.4.2.2 过氧化氢脱色
            2.4.2.3 大孔树脂脱色
            2.4.2.4 不同脱色方法脱色效果评价
        2.4.3 脱色方法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2.4.4 树脂的筛选
        2.4.5 灰树花胞外多糖脱色单因素试验
            2.4.5.1 D315 树脂的静态吸附色素动力学过程
            2.4.5.2 多糖质量浓度对D315 树脂脱色的影响
            2.4.5.3 脱色温度对D315 树脂脱色能力的影响
            2.4.5.4 脱色p H值对D315 树脂脱色能力的影响
        2.4.6 灰树花胞外多糖脱色正交试验
        2.4.7 灰树花胞外多糖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麻醇提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及其胞外多糖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天麻与实验菌种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天麻醇提物的制备
        3.3.2 培养基
            3.3.2.1 斜面培养基
            3.3.2.2 液体种子培养基
            3.3.2.3 发酵培养基
        3.3.3 培养方法
            3.3.3.1 斜面种子培养
            3.3.3.2 液体种子培养
            3.3.3.3 发酵培养
        3.3.4 胞外多糖的制备
            3.3.4.1 胞外多糖的制备
            3.3.4.2 胞外多糖的纯化
        3.3.5 分析方法
            3.3.5.1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
            3.3.5.2 胞外多糖含量的测定
            3.3.5.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5.4 标准曲线的制作
        3.3.6 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3.3.7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灰树花液体发酵菌丝体生长曲线及产胞外多糖情况
        3.4.2 不同浓度的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3.4.3 对羟基苯甲醛标准曲线
        3.4.4 对羟基苯甲醇标准曲线
        3.4.5 天麻素标准曲线
        3.4.6 天麻醇提物成分的定量分析
        3.4.7 天麻醇提成分对灰树花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3.4.8 天麻醇提物及三种主要成分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麻醇提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所得胞外多糖对四氧嘧啶模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种与天麻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药品
        4.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
            4.3.1.1 斜面培养基
            4.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4.3.1.3 发酵培养基
        4.3.2 培养方法
            4.3.2.1 斜面种子培养
            4.3.2.2 液体种子培养
            4.3.2.3 发酵培养
        4.3.3 胞外多糖的制备
        4.3.4 指标测定
        4.3.5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小鼠状态观察
        4.4.2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4.4.3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4.4.4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饮水量、饮食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麻醇提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所得胞外多糖对四氧嘧啶模型糖尿病小鼠的血脂代谢、氧化应激及脏器损伤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菌种与天麻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药品
        5.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5.3 实验方法
        5.3.1 培养基
            5.3.1.1 斜面培养基
            5.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5.3.1.3 发酵培养基
        5.3.2 培养方法
            5.3.2.1 斜面种子培养
            5.3.2.2 液体种子培养
            5.3.2.3 发酵培养
        5.3.3 灰树花胞外多糖的制备
        5.3.4 指标测定
        5.3.5 脏器组织的HE染色
            5.3.5.1 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5.3.5.2 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的变化流程
            5.3.5.3 图像采集
        5.3.6 统计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5.4.2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5.4.3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5.4.4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5.4.5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脏器损伤的影响
        5.4.6 肾脏石蜡切片形态学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苦菜黄酮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及保肝作用[J]. 单科开,王鸿飞,许凤,罗洁,李艳霞,韩爱茹,邵兴锋,韦莹莹.  食品科学. 2019(19)
[2]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王昭富.  中外医学研究. 2018(23)
[3]灰树花胞外粗多糖脱色工艺优化及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影响[J]. 刘力萍,吴天祥,张宗启.  中国酿造. 2018(07)
[4]浅谈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与防治[J]. 周颖文.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11)
[5]灰树花多糖结构特点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张宗启,吴天祥,刘力萍.  中国酿造. 2018(05)
[6]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发酵菌丝体多糖及β-葡聚糖合成量的影响[J]. 钟敏,汤庆莉,吴天祥,芦红云,聂文强.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9(01)
[7]对羟基苯甲醛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 祝燕平,李欣,杜瑶,张璐,冉利,周宁娜.  中国中药杂志. 2018(05)
[8]植物多糖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 谭西,周欣,陈华国.  中国中药杂志. 2017(21)
[9]天麻成分对羟基苯甲醛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研究[J]. 申婷,肖纯,向彬,郭营营,李秀芳.  中国药业. 2017(18)
[10]天麻提取物及其3种主要成分对灰树花产胞外漆酶和菌丝体的影响[J]. 芦红云,吴天祥,钟敏,聂文强.  食品科学. 2018(06)

博士论文
[1]灰树花多糖联合维生素C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与自噬的研究[D]. 赵霏.兰州大学 2016
[2]微生物转化法合成天麻素等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D]. 朱宏莉.西北大学 2007
[3]天麻化学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王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7
[4]灰树花多糖的结构及其生物活性[D]. 李小定.华中农业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菌丝体β-葡聚糖及发酵液成分的影响研究[D]. 钟敏.贵州大学 2018
[2]烟管菌多糖的分离制备及降血糖活性研究[D]. 陈蕾.沈阳农业大学 2017
[3]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深层发酵菌丝体蛋白质的影响及机理初探[D]. 黄忠.贵州大学 2017
[4]对羟基苯甲醛等天麻成分对灰树花多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吴彩云.贵州大学 2016
[5]灰树花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免疫调节作用研究[D]. 王莉蕊.天津科技大学 2014
[6]灰树花菌质多糖分离纯化及其降血糖功能活性研究[D]. 韩伟伟.福建农林大学 2013
[7]灰树花多糖降血糖活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 周富川.天津科技大学 2013
[8]猴头菌多糖提取、脱色工艺及生物活性的研究[D]. 蒋俊.南京农业大学 2012
[9]灵芝多糖脱色研究[D]. 曹鹏伟.江南大学 2009
[10]灰树花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降血糖作用研究[D]. 金玉妍.天津科技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182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182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