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材料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6-06 04:10
  为推进非织造材料在医用防护材料领域的应用,系统综述了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材料的发展及新型非织造防护材料的种类和应用。介绍了纺粘非织造材料、熔喷非织造材料、纺粘-熔喷-纺粘复合非织造材料和闪蒸非织造材料的制备方法与防护特性,然后分别从覆膜非织造材料、复合非织造材料和功能非织造材料3个方面分析新型非织造防护材料的原理及性能特点,重点剖析不同防护材料的结构及其对病毒阻隔性和吸湿透气的影响。阐述了基于智能监测、温湿度调节和自消毒、自清洁智能材料在防护服上的应用,指出医用防护服未来有望向高防护性、高舒适性和智能化发展。 

【文章来源】:纺织学报. 2020,41(08)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医用防护服用非织造材料的研究进展


纺粘非织造材料微观形貌

流程图,生产工艺,材料,流程


熔喷非织造材料通常是以PP为原料,利用高温气流喷吹作用使PP熔体细流受到拉伸而形成超细纤维,纤维凝聚到滚筒或成网帘上形成纤维网,再经自身黏合或热黏合加固成型[16],加工原理如图2所示。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纤维直径较纺粘非织造材料更细,平均直径为2~5μm,孔隙率高,且表现出更高的耐静水压性[17],抗渗水性能良好,因此,可有效阻隔细菌、病毒、气溶胶、血液等物质。但由于固网方式为自身黏合或热黏合,故熔喷非织造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度和伸长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其发展与应用。熔喷材料作为过滤层,通过复合膜材料或其他织物作为强力支撑层可弥补其不足,提高整体力学性能。1.3 复合非织造材料

微观形貌,整理剂,微观形貌,材料


普通的SMS虽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过滤性;但还不能完全阻隔血液,也不具备抗菌性和抗静电性,因此,需要经过“三拒一抗”整理后才能达到医用防护服的性能要求。本课题组利用直径为2~3μm的PP超细短纤熔喷非织造材料和直径为20μm的PP连续长丝纺粘非织造材料,制备聚丙烯SMS非织造材料,并通过低温等离子预处理技术和PM-3630含氟整理剂整理工艺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整理前后的微观形貌如图3所示。处理后聚丙烯SMS非织造材料表面形成了一层膜,使表面平坦光滑,表面平均接触角为110°,拒血液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材料透气性良好。SMS非织造材料在国内外医用防护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SMS非织造材料进行“三拒一抗”整理后满足了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改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用非织造材料的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天然抗菌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J]. 阳智,石煜,沈兰萍,郑云龙.  针织工业. 2020(04)
[2]医用个体防护装备国内外标准的比较[J]. 郎楠,袁媛,周静.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02)
[3]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服的选择和使用[J]. 李晔,蔡冉,陆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0(02)
[4]高致病性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例[J]. 汪邦芳,卢洪洲.  上海预防医学. 2019(12)
[5]基于纺织品的个人卫生防护品研发新趋势[J]. 姜濛.  中国纤检. 2019(08)
[6]超疏水纯棉大网孔水刺材料的制备及性能[J]. 王丹,阮梦瑶,赵保军,靳向煜.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7]改性二氧化钛/纺黏-熔喷非织造抗菌复合滤材的制备及性能[J]. 朱孝明,代子荐,赵奕,徐合,柯勤飞.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8]国内外防护服标准比对研究[J]. 张超,秦挺鑫,申世飞,付明,李晨明,黄帅.  纺织导报. 2019(01)
[9]非织造布后整理工艺及设备的新进展[J]. 刘元新,春育.  纺织导报. 2018(10)
[10]透气式防毒服的发展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J]. 赵晓明,刘宝成.  材料导报. 2018(17)

硕士论文
[1]仿3S柔滑爽卫生用热风非织造材料的研发[D]. 齐晶晶.天津工业大学 2019
[2]芳纶纳米纤维涂覆非织造滤材在高温过滤领域的应用[D]. 刘培杰.东华大学 2018
[3]基于医用纺熔复合非织造脂肪移植滤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晶.东华大学 2018
[4]基于人工智能的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和电磁屏蔽效能研究[D]. 段双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
[5]聚苯胺/金纳米颗粒电化学传感器修饰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 包世勇.浙江理工大学 2015
[6]“三拒一抗/单向导湿”非织造手术衣材料的后整理工艺研究[D]. 王洁.东华大学 2014
[7]医用防护服材料的性能评价研究[D]. 姜慧霞.天津工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13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213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