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古琴的制作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1-08-18 21:01
  本文通过对琴、瑟早期形态的结构剖析,探讨古琴发展演变的历程,并通过对唐代斫琴大师传世作品的分析,来研究大师们的斫琴理念,目的是通过刨根溯源的研究,来探究古琴的制作原理。斫琴的过程是一个高度系统化、艺术化的创作过程,需要斫琴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工艺水平,结合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能力,融会贯通“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进行斫琴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完美的好琴。本文旨在探讨古琴制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与艺术性,希望能够对当下的斫琴爱好者和生产者有所启发。 

【文章来源】:东华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古琴的制作与传承


瑟字的造字分析

共鸣腔,曾侯乙墓,小篆,弧线


其造字参考的原型应该是类似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图2)。上部的两个王字,是琴体共鸣腔的象形,而下部对称的弧线形,是琴尾的造型。该小篆的字形在原琴字( )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增强了其象形的概念。

曾侯乙墓,湖北,炎帝


炎帝说、黄帝说、尧舜说等诸多说法。这些说法均有一定的史料可寻,但无确切的实物考证,历代文献对于这一时期的记载常常琴瑟混淆[9]。如:炎帝说:“昔朱襄氏(炎帝之别号)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按士达(炎帝之臣)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事林广记》:“《帝王世纪》曰:‘炎帝作五弦琴。’”神农说:“…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琴的起源,从远古时期的弦木发声乐器开始,发展至完善的乐器形态,期间必须有充分的音乐实践,琴体作为音乐发声的载体,伴随者人们的音乐实践而发展演化。3.2 战国早期的琴、瑟结构在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多件丝木类乐器,其中就有琴与瑟,是目前最早的古琴考古实物,为研究古琴的发展演变提供的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考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世古琴的制造工艺[J]. 章华英.  乐器. 2006(09)
[2]古琴造型与装饰之美[J]. 刘承华.  美与时代. 2005(07)
[3]传统与现代——中国古琴艺术面临的挑战[J]. 吴钊.  人民音乐. 2005(06)
[4]谈何明威先生的吉琴制作艺术与创新[J]. 王宁.  乐器. 2005(01)
[5]上古琴器形制浅探[J]. 权霖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S1)
[6]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是一种幸福——访古琴制作师王鹏[J]. 孟建军.  乐器. 2003(07)
[7]琵琶、筝、古琴的起源与发展[J]. 邱怀生.  文物世界. 2003(03)
[8]古琴的文化神韵及形制结构[J]. 庞雨珠.  齐鲁艺苑. 2003(01)
[9]唐代漆琴的髹漆工艺初探[J]. 吕欢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设计版). 2003(01)
[10]台北故宫藏古琴考辨[J]. 郑珉中.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02)

硕士论文
[1]民间作坊与斫琴工艺[D]. 杨雯.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8



本文编号:3350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350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