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环糊精—没食子酸辛酯包合物的制备、抑菌机理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6 23:03
  没食子酸辛酯(Octyl gallate,OG)是天然酚酸类物质没食子酸的烷基衍生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使用的油脂和富含脂质类食品的食品添加剂,能有效防止食品中营养物质的变质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OG还可以有效防止氧化损伤,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疾病和癌症等疾病。虽然近年来已有少量文献报道了OG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但有关它的抑菌机理研究,几乎未见报道。另外,OG分子结构中的疏水性脂肪链基团降低了其水溶性,几乎不溶于水,因此限制了OG在食品、化妆品及药学领域的应用范围。环糊精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因其亲水性外表面和亲脂性中心腔的优势,可以对脂溶性物质包合,提高疏水性分子的水溶性。因此,本研究选择环糊精包合的方法,在保持或提高OG功能特性的同时,增强水溶性,扩大OG应用范围。首先,通过主腔与客体的几何相容性、客体的结构等因素的分析,本研究选择了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对OG包合,发现β-CD对OG的包合率高达到98%,水溶性增加,而且抑菌活性明显提高,择优选用β-... 

【文章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环糊精—没食子酸辛酯包合物的制备、抑菌机理及应用研究


技术路线

红外光谱图,包合物,物理,混合物


环糊精-没食子酸辛酯包合物的制备、抑菌机理及应用研究17(A)(B)图2.2傅里叶红外光谱图:(A)β-CD、OG、β-CD与OG的物理混合物及包合物,(B)HP-β-CD、OG、HP-β-CD与OG的物理混合物及包合物Fig.2.2FTIRspectra:(A)OG,β-CD,β-CD/OG-IC,β-CD/OG-PM;(B)OG,HP-β-CD,HP-β-CD/OG-IC,HP-β-CD/OG-PM.

生长曲线,包合物,性能,抑菌圈


环糊精-没食子酸辛酯包合物的制备、抑菌机理及应用研究19图2.3β-CD/OG-IC与HP-β-CD/OG-IC包合物的缓释性能Fig.2.3Slow-releasingabilityofβ-CD/OG-ICandHP-β-CD/OG-IC.2.3.3.3抑菌圈打孔法是测定溶液抑菌效果的常用方法,实验结果直观,操作方便。表2.4中呈现了β-CD/OG-IC对两种具有代表性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圈的结果。可以发现在LB琼脂扩散体系中112.92μg/mLβ-CD/OG-IC对革兰氏阳性菌S.aureus、L.monocytogenes的抑菌效果更好,而对于两种革兰氏阴性菌E.coli、P.fluorescence存在抑菌效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结合后面测定β-CD/OG-IC的MICMBC推测是由于包合物对革兰氏阴性菌的MBC相对于112.92μg/mL浓度浓度高出更多,所以测定出的抑菌圈效果低于革兰氏阳性菌。但是由于β-CD/OG-IC水溶液在琼脂中的扩散程度有限,浓度过高会析出,所以只能做到112.92μg/mL的浓度。但是也能对抑菌效果进行初步判断,需要后续的MIC、MBC以及生长曲线进一步进行抑菌活性的测定和对比。另外,通过上面的抑菌圈直径的测定还可以发现,在OG相同质量浓度的情况下,OG被β-CD包合后抑菌圈的直径变大,即抑菌活性提高。而HP-β-CD的抑菌圈直径没有明显的增加,甚至略有减校结合前面的包合率的测定,推测可能是由于包合率较低造成的,而抑菌活性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选择了β-CD对OG进行包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景天中红景天苷、酪醇、大花红天素及没食子酸提取工艺优选[J]. 罗鑫,王雪晶,赵祎武,黄文哲,王振中,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8)
[2]智舌与智鼻技术在椰汁中的应用研究[J]. 兰余,麦文镇,陈玲,田师一,邓少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24)
[3]壳聚糖涂膜对常温贮藏兔眼蓝莓果实品质的影响[J]. 杨曙方,汪金杰,曹雪丹,高光权,黄建颖,王向阳.  保鲜与加工. 2013(06)
[4]绿茶中没食子酸提取工艺的研究[J]. 李婷,栗波,刘军海.  江西食品工业. 2010(04)
[5]壳聚糖涂膜对采后李果实贮藏品质及腐烂的影响[J]. 赵玉梅,曹建康,陈文化,姜微波,关健雄,马磊.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6]莫诺苯腙与β-环糊精及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作用的研究[J]. 王璐璐,郑稳生.  中国药学杂志. 2006(07)
[7]碘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J]. 叶素芳,郭航鸣,贾奎寿.  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440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440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