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水稻中硒的转运和积累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5 15:22
  硒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必需微量元素,由于人体无法合成所需的有机硒,因此必需通过膳食摄入的途径来维持体内硒水平。硒缺乏会引起疾病,而补硒过量又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影响,且二者间阈值较窄。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我国一半以上居民的主食,是硒摄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富硒大米作为一种补充硒摄入量的功能食品日益得到我国缺硒人群的认可。目前已证实通过外源施硒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大米中硒含量,且已被广泛应用。水稻经由根系或叶片吸收外源硒并利用自身的转运能力积累于可食部位,因此硒在水稻中的转运积累特性与形态转化已成为富硒大米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由于硒的生物学功能与其化学存在形态密切相关,因此富硒大米的硒形态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膳食暴露评估对保障其食用安全至关重要。1、建立富硒大米中5种硒形态的检测方法。利用酶提法对富硒大米中硒形态进行提取,研究酶的选择、酶解时间和酶用量等对提取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最佳酶解方法;建立分离检测硒形态的RP-HPLC-ICP-MS/MS联用方法用于富硒大米硒形态的定量分析,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分离效率高,各峰间分离良好,方法线性和精密度良好...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水稻中硒的转运和积累特性研究


TBAH浓度对硒形态保留时间的影响

硒形态,甲醇含量,保留时间


图 2.2 甲醇含量对硒形态保留时间的影响Figure 2.2 Effect of contents of methanol on the retention time of Se species酸铵浓度的选择一步缩短保留时间以提高分离检测效率,本实验比较了在 TBAH 浓度为 0.2 m 5%时,不同乙酸铵浓度(0、5、10、15 和 20 mmol/L)对硒形态保留行为的

硒形态,乙酸铵,保留时间,浓度


图 2.3 乙酸铵浓度对硒形态保留时间的影响Figure 2.3 Effect of ammonium acetate concentrations on the retention time of Se species解方法的选择的选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igration of Selenium in Soil-rice-human System and Its Health Risk Assessment in Enshi[J]. Han ZHAO.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7(11)
[2]外源施硒措施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植株硒分布的影响[J]. 陈雪,沈方科,梁欢婷,阳继辉,张宏旺,顾明华,韦燕燕.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1)
[3]仪器联用技术在硒的形态分析中的应用[J]. 王琦,闫来洪,陈俊良.  分析仪器. 2017(01)
[4]滴灌条件下不同价态外源硒对水稻硒吸收及转运的影响[J]. 张栋,史力超,冶军,侯振安,王存虎,吴永海.  中国水稻科学. 2017(01)
[5]HPLC-ICP-MS在线联用分析食品中无机硒和硒氨基酸的形态[J]. 熊珺,覃毅磊,龚亮,赖毅东.  食品工业科技. 2017(04)
[6]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硒吸收累积及铁膜的吸附特性[J]. 张城铭,周鑫斌,高阿祥.  土壤学报. 2017(03)
[7]不同铁营养状况下根系特征及蒸腾对黄瓜幼苗吸收镉的影响[J]. 季玉洁,万亚男,王琪,张燕,李花粉.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8]不同水稻品种对硒的吸收转化试验[J]. 王家伟,陈雄波,黄起东,莫薇,简燕,唐建洲.  农业工程. 2016(04)
[9]灌浆期喷施叶面富硒剂对水稻茎、籽粒富硒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J]. 高岳,宋京城,阙小峰,徐良,司文会.  江苏农业科学. 2015(10)
[10]中国富硒大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J]. 岳士忠,李圣男,乔玉辉,李花粉,王瑞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0)

博士论文
[1]外源硒在水稻籽中的生物强化和化学形态研究[D]. 方勇.南京农业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叶面喷施不同硒肥对水稻含硒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郭天宇.东北农业大学 2016
[2]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形成及其生理机理研究[D]. 虎芳芳.宁夏大学 2016
[3]食品中砷和硒形态的HPLC-ICP-MS分析方法研究[D]. 吕清慧.天津科技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970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4970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1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