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微生物VBNC状态的检测与控制消减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8-30 01:33
米面制品因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充足的水分,是许多腐败菌及致病菌的天然培养基,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下简称“S.aureus”)和大肠杆菌O157(Escherichia coli O157),沙门氏菌(Salmonella)及乳杆菌(Lactobacillus)是其常见的污染菌株,目前对该类食品微生物检测手段主要通过国家标准法,检测程序繁琐,耗时较长。相关研究表明这四种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进入VBNC状态,从而成功逃避国家“金标准”检测,同时,VBNC状态的细菌仍保留其致毒与腐败特性,造成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对其在食品体系中控制消减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目前对细菌VBNC状态形成的条件的研究大多集中特定环境,了解米面食品微生物进入VBNC状态的关键条件是消除其污染的关键。鉴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手段,实现对米面食品主要微生物及其VBNC状态的检测。同时,选取米面食品中常见的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条件对其VBNC状态形成的影响,获得其进入VBNC状态的关键条件。通过获得的关键条件探究改变相...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米面制品概述
1.1.1 米面制品
1.1.2 米面制品加工与储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
1.1.3 米面制品中主要微生物
1.2 食源性微生物及其常用鉴定方法
1.2.1 平板培养法
1.2.2 免疫学的检测
1.2.3 核酸检测
1.2.4 生物传感器检测法
1.3 细菌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BNC)的研究进展
1.3.1 VBNC状态形成的诱导因素
1.3.2 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
1.4 细菌VBNC状态菌的检测方法
1.4.1 活菌直接计数法
1.4.2 LIVE/DEAD试剂盒
1.4.3 免疫学技术
1.4.4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米面制品主要微生物PS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与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菌株
2.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SR反应引物设计与合成
2.3.2 菌株DNA的提取
2.3.3 PSR等温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
2.3.4 PSR等温扩增体系的优化
2.3.5 优化的PS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分析
2.3.6 PSR技术检测金葡菌、沙门氏菌及乳杆菌
2.3.7 人工模拟污染食品样本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钙黄绿素与Mn2+浓度比对PSR扩增显色结果的影响
2.4.2 甜菜碱浓度对PSR扩增体系的影响
2.4.3 反应时间对PSR扩增体系的影响
2.4.4 PSR扩增反应检测大肠杆菌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的检测
2.4.5 PSR技术检测金葡菌、沙门氏菌、乳杆菌特异性评价
2.4.6 PSR技术检测金葡菌、沙门氏菌、乳杆菌的灵敏度分析
2.4.7 PSR技术检测人工模拟污染食品灵敏度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米面食品微生物VBNC状态的检测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VBNC状态的诱导
3.3.3 储藏过程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可培养数的测定
3.3.4 荧光显微镜的观察
3.3.5 PMA-PSR检测VBNC状态的菌株
3.3.6 PMA-PSR检测食品体系中的VBNC状态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生长曲线的测定
3.4.2 储藏过程中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可培养数的变化
3.4.3 细菌VBNC状态的确定
3.4.4 不同状态的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的PMA-PSR检测结果
3.4.5 PMA-PSR恒温扩增反应灵敏度评价
3.4.6 PMA-PSR检测食品体系中VBNC状态菌
3.5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米面制品微生物VBNC状态形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金葡菌诱导方法
4.3.2 大肠杆菌O157 诱导方法
4.3.3 诱导储存过程中可培养数的测定
4.3.4 荧光显微镜观察
4.3.5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VBNC状态细菌的形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储藏过程中金葡菌可培养数的变化
4.4.2 储藏过程中大肠杆菌O157 的可培养数的变化
4.4.3 储藏后细菌活性的变化
4.4.4 原子力显微镜测定VBNC状态菌体表面形貌
4.5 小结
第五章 米面制品微生物VBNC状态的控制与消减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菌株
5.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酸度对VBNC状态形成的抑制效果
5.3.2 营养状态对VBNC状态形成的抑制效果
5.3.3 细菌的可培养计数
5.3.4 荧光显微镜观察
5.3.5 米面食品体系中VBNC状态的消除
5.4 实验结论与讨论
5.4.1 酸度对VBNC状态的抑制
5.4.2 营养状态对VBNC状态的抑制
5.4.3 米面食品体系中VBNC状态的消除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44675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米面制品概述
1.1.1 米面制品
1.1.2 米面制品加工与储藏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来源
1.1.3 米面制品中主要微生物
1.2 食源性微生物及其常用鉴定方法
1.2.1 平板培养法
1.2.2 免疫学的检测
1.2.3 核酸检测
1.2.4 生物传感器检测法
1.3 细菌活但不可培养状态(VBNC)的研究进展
1.3.1 VBNC状态形成的诱导因素
1.3.2 VBNC状态的生物学特性
1.4 细菌VBNC状态菌的检测方法
1.4.1 活菌直接计数法
1.4.2 LIVE/DEAD试剂盒
1.4.3 免疫学技术
1.4.4 分子生物学方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米面制品主要微生物PSR快速检测体系建立与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菌株
2.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SR反应引物设计与合成
2.3.2 菌株DNA的提取
2.3.3 PSR等温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
2.3.4 PSR等温扩增体系的优化
2.3.5 优化的PS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分析
2.3.6 PSR技术检测金葡菌、沙门氏菌及乳杆菌
2.3.7 人工模拟污染食品样本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钙黄绿素与Mn2+浓度比对PSR扩增显色结果的影响
2.4.2 甜菜碱浓度对PSR扩增体系的影响
2.4.3 反应时间对PSR扩增体系的影响
2.4.4 PSR扩增反应检测大肠杆菌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的检测
2.4.5 PSR技术检测金葡菌、沙门氏菌、乳杆菌特异性评价
2.4.6 PSR技术检测金葡菌、沙门氏菌、乳杆菌的灵敏度分析
2.4.7 PSR技术检测人工模拟污染食品灵敏度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米面食品微生物VBNC状态的检测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2 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VBNC状态的诱导
3.3.3 储藏过程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可培养数的测定
3.3.4 荧光显微镜的观察
3.3.5 PMA-PSR检测VBNC状态的菌株
3.3.6 PMA-PSR检测食品体系中的VBNC状态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生长曲线的测定
3.4.2 储藏过程中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 可培养数的变化
3.4.3 细菌VBNC状态的确定
3.4.4 不同状态的金葡菌及大肠杆菌O157的PMA-PSR检测结果
3.4.5 PMA-PSR恒温扩增反应灵敏度评价
3.4.6 PMA-PSR检测食品体系中VBNC状态菌
3.5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米面制品微生物VBNC状态形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金葡菌诱导方法
4.3.2 大肠杆菌O157 诱导方法
4.3.3 诱导储存过程中可培养数的测定
4.3.4 荧光显微镜观察
4.3.5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VBNC状态细菌的形貌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储藏过程中金葡菌可培养数的变化
4.4.2 储藏过程中大肠杆菌O157 的可培养数的变化
4.4.3 储藏后细菌活性的变化
4.4.4 原子力显微镜测定VBNC状态菌体表面形貌
4.5 小结
第五章 米面制品微生物VBNC状态的控制与消减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菌株
5.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酸度对VBNC状态形成的抑制效果
5.3.2 营养状态对VBNC状态形成的抑制效果
5.3.3 细菌的可培养计数
5.3.4 荧光显微镜观察
5.3.5 米面食品体系中VBNC状态的消除
5.4 实验结论与讨论
5.4.1 酸度对VBNC状态的抑制
5.4.2 营养状态对VBNC状态的抑制
5.4.3 米面食品体系中VBNC状态的消除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844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844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