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及工厂设计
发布时间:2023-10-06 18:14
豆基婴儿配方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其原料-大豆又是公认的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引起的过敏反应危害人体的健康,酶水解被认为是降低食物致敏性有效的加工方法,另外将大豆加工制成豆芽可显著提高其营养价值及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因此,通过酶解豆芽蛋白破坏过敏原表位,降低其致敏性,并以此为原料制备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丰富婴幼儿配方粉的种类,解决婴儿关于牛乳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的问题,对低致敏配方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低致敏大豆肽为原料,按照湿法混合工艺制备豆基婴儿配方粉,然后对该配方粉进行感官、理化、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评价;体外模拟婴幼儿胃肠消化环境,对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性以及消化产物的免疫反应性进行评估;以KU812细胞为模型评估豆基婴儿配方粉及其消化产物的潜在致敏性;并对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进行工厂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利用课题组前期研制的豆芽蛋白酶解产物-大豆肽、豆芽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原料,分别添加其它营养成分,经混合调配、均质、杀菌、喷雾干燥制备豆基婴儿配方粉,以市售豆基婴儿配方粉为参考对照组,通过对自制豆基婴儿配方粉进行感官评价、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评价。结果表...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豆营养与过敏
1.2.1 大豆营养价值
1.2.2 大豆过敏危害及主要过敏原
1.2.3 大豆脱敏方法
1.2.4 大豆发芽
1.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研究现状
1.3.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发展历程
1.3.2 低致敏婴儿配方奶粉
1.3.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配方设计
1.3.4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加工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及其品质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
2.3.2 感官评定
2.3.3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2.3.5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6 豆基婴儿配方粉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2.3.7 湿润性和分散性的测定
2.3.8 溶解度的测定
2.3.9 乳化性的测定
2.3.10 起泡性的测定
2.3.11 微观结构的测定
2.3.1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生产工艺流程
2.4.2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感官评价
2.4.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水分含量
2.4.4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总蛋白质含量
2.4.5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粗脂肪含量
2.4.6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氨基酸组成
2.4.7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2.4.8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湿润性和分散性
2.4.9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2.4.10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
2.4.1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溶解度
2.4.12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微观结构
2.5 讨论
2.5.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配方设计
2.5.2 加工工艺对豆基婴儿配方粉品质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性及消化产物免疫反应性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模拟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
3.3.2 SDS-PAGE和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
3.3.3 体外IgG结合能力的测定
3.3.4 体外IgE结合能力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胃和胃肠消化率
3.4.2 酶解豆芽蛋白模拟婴幼儿胃肠消化分析
3.4.3 豆基婴儿配方粉模拟婴幼儿胃消化分析
3.4.4 豆基婴儿配方粉模拟婴幼儿肠消化分析
3.4.5 豆基婴儿配方粉消化产物与IgG结合能力
3.4.6 豆基婴儿配方粉消化产物与Ig E结合能力
3.5 讨论
3.5.1 关于婴幼儿对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
3.5.2 加工和消化对豆基婴儿配方粉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KU812细胞模型评估豆基婴儿配方粉及其消化产物的致敏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KU812细胞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4.3.2 IgE介导的KU812细胞体外活化实验
4.3.3 胞内钙离子含量的检测
4.3.4 组胺含量的检测
4.3.5 β-HEX含量的检测
4.3.6 TNF-α含量的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胞内钙离子表达量的变化
4.4.2 组胺含量的变化
4.4.3 β-HEX含量的变化
4.4.4 TNF-α含量的变化
4.5 讨论
4.5.1 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
4.5.2 豆基婴儿配方粉及消化产物诱导KU812 细胞脱颗粒的变化
4.6 小结
第5章 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工厂设计
5.1 引言
5.2 厂区总平面设计
5.2.1 设计依据
5.2.2 厂区总平面设计原则
5.2.3 工厂平面图
5.2.4 厂址选址
5.3 生产工艺设计
5.3.1 产品方案
5.3.2 包装材料和要求
5.3.3 班产量
5.3.4 生产制度
5.3.5 工艺流程
5.3.6 物料平衡计算
5.3.7 设备选型和计算
5.3.8 劳动组织
5.4 经济技术分析
5.4.1 固定资产估算
5.4.2 流动资产估算
5.4.3 利润估算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A
附录B
本文编号:3852212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豆营养与过敏
1.2.1 大豆营养价值
1.2.2 大豆过敏危害及主要过敏原
1.2.3 大豆脱敏方法
1.2.4 大豆发芽
1.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研究现状
1.3.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发展历程
1.3.2 低致敏婴儿配方奶粉
1.3.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配方设计
1.3.4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加工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及其品质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制备
2.3.2 感官评定
2.3.3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2.3.5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2.3.6 豆基婴儿配方粉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2.3.7 湿润性和分散性的测定
2.3.8 溶解度的测定
2.3.9 乳化性的测定
2.3.10 起泡性的测定
2.3.11 微观结构的测定
2.3.1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生产工艺流程
2.4.2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感官评价
2.4.3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水分含量
2.4.4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总蛋白质含量
2.4.5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粗脂肪含量
2.4.6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氨基酸组成
2.4.7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
2.4.8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湿润性和分散性
2.4.9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2.4.10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
2.4.1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溶解度
2.4.12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微观结构
2.5 讨论
2.5.1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配方设计
2.5.2 加工工艺对豆基婴儿配方粉品质的影响
2.6 小结
第3章 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性及消化产物免疫反应性评估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体外模拟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
3.3.2 SDS-PAGE和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
3.3.3 体外IgG结合能力的测定
3.3.4 体外IgE结合能力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胃和胃肠消化率
3.4.2 酶解豆芽蛋白模拟婴幼儿胃肠消化分析
3.4.3 豆基婴儿配方粉模拟婴幼儿胃消化分析
3.4.4 豆基婴儿配方粉模拟婴幼儿肠消化分析
3.4.5 豆基婴儿配方粉消化产物与IgG结合能力
3.4.6 豆基婴儿配方粉消化产物与Ig E结合能力
3.5 讨论
3.5.1 关于婴幼儿对豆基婴儿配方粉的消化
3.5.2 加工和消化对豆基婴儿配方粉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KU812细胞模型评估豆基婴儿配方粉及其消化产物的致敏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KU812细胞的复苏、培养与冻存
4.3.2 IgE介导的KU812细胞体外活化实验
4.3.3 胞内钙离子含量的检测
4.3.4 组胺含量的检测
4.3.5 β-HEX含量的检测
4.3.6 TNF-α含量的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胞内钙离子表达量的变化
4.4.2 组胺含量的变化
4.4.3 β-HEX含量的变化
4.4.4 TNF-α含量的变化
4.5 讨论
4.5.1 嗜碱性粒细胞与过敏反应
4.5.2 豆基婴儿配方粉及消化产物诱导KU812 细胞脱颗粒的变化
4.6 小结
第5章 低致敏豆基婴儿配方粉的工厂设计
5.1 引言
5.2 厂区总平面设计
5.2.1 设计依据
5.2.2 厂区总平面设计原则
5.2.3 工厂平面图
5.2.4 厂址选址
5.3 生产工艺设计
5.3.1 产品方案
5.3.2 包装材料和要求
5.3.3 班产量
5.3.4 生产制度
5.3.5 工艺流程
5.3.6 物料平衡计算
5.3.7 设备选型和计算
5.3.8 劳动组织
5.4 经济技术分析
5.4.1 固定资产估算
5.4.2 流动资产估算
5.4.3 利润估算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A
附录B
本文编号:3852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85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