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与Cd 2+ 结合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7 18:26
  随饮食进入机体的Cd2+在体内蓄积时间久,毒性强,威胁机体健康。许多研究发现不溶性膳食纤维在体外具有结合Cd2+的能力,但目前关于其主要纤维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与Cd2+的结合规律尚不明确;此外,不溶性膳食纤维能否缓解Cd2+造成的机体毒性损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现阶段用于缓解Cd2+毒性的临床治疗方法(螯合剂法)和营养干预法在安全性方面均存在缺陷,因此利用不溶性膳食纤维缓解机体Cd2+毒性的膳食疗法具有研究价值。米糠资源丰富、成本低,是不溶性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本论文选取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Rice bran insoluble dietary fiber,RBIDF)为实验原料,综合分析了其主要纤维组分在体外与Cd2+的结合规律,并评价了RBIDF减缓Cd2+侵害机体的能力。以酶-化学法制备的RBIDF为原料,以结合Cd2+量为考量指标,评价了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和喷雾干燥制...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镉毒性及研究现状
    1.2 膳食纤维概述
    1.3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现状
        1.3.1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化学组成
        1.3.2 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
    1.4 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1.4.1 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的能力
        1.4.2 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的行为
        1.4.3 影响不溶性膳食纤维结合重金属能力的因素
        1.4.4 体内探究不溶性膳食纤维预防重金属毒性的能力
    1.5 米糠概述
    1.6 立题背景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
        2.2.2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干燥
        2.2.3 米糠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制备
        2.2.4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性质表征
        2.2.5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实验
        2.2.6 反应条件对样品结合Cd2+的影响
        2.2.7 动力学实验
        2.2.8 等温线实验
        2.2.9 竞争性实验
        2.2.10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体内预防Cd2+毒性实验
        2.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干燥方式对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特性影响的研究
        3.1.1 理化性质分析
        3.1.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1.3 热稳定性分析
        3.1.4 相对结晶度分析
        3.1.5 结合Cd2+能力分析
    3.2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性质的研究
        3.2.1 热稳定性分析
        3.2.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2.3 微观形貌分析
    3.3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研究
        3.3.1 反应条件对样品结合Cd2+能力影响的分析
        3.3.2 样品结合Cd2+的动力学分析
        3.3.3 样品结合Cd2+的等温线分析
    3.4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和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结合Cd2+的表征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3.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5 竞争性研究
        3.5.1 矿物质对样品结合Cd2+影响的分析
        3.5.2 Cd2+对样品结合矿物质离子影响的分析
        3.5.3 酪蛋白水解物对样品结合Cd2+影响的分析
    3.6 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体内预防Cd2+毒性研究
        3.6.1 小鼠体重分析
        3.6.2 小鼠肝肾脏器指数分析
        3.6.3 小鼠肝肾功能指标分析
        3.6.4 小鼠肝肾组织病理切片
        3.6.5 小鼠粪便中Cd2+含量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931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3931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9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