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轻工业论文 >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11 17:02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海洋源致病菌,常从海产品中检出,然而,由于食品生熟加工不规范等,极易导致淡水鱼类、畜禽肉类和鸡蛋制品的交叉污染,特别是造成了误食者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Vp中毒症状的差异与其致病力的变化相关,目前已经清楚该菌的致病力来源于菌体和有毒代谢物的作用。但是,不同食品中Vp致病力的变化规律及体内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体外试验考察Vp在六种食品中生长和产毒的规律Vp接种到对虾、牡蛎、淡水鱼、猪肉、鸡肉和蛋炒饭中培养后,采用菌落计数、血平板法、相对溶血活度法、q-RT-PCR和胞外酶检测,分别测定六种食品中Vp的菌量、TDH活性、总溶血活性、溶血素基因表达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Vp在对虾、牡蛎、淡水鱼和蛋炒饭中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猪肉和鸡肉,但生长稳定期各食品中Vp菌量均达到10~9 CFU/g。Vp在对虾、牡蛎、淡水鱼和蛋炒饭中培养6-12 h内,总溶血活性随时间呈线性增长,速率常数均大于0.052;而在猪肉和鸡肉中线性增长范围为6-18 h,速率常数均为0.023;线性增...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2-137℃下条件下两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A)和ATCC33847(B)在六种食品中的生长曲线

图2-137℃下条件下两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A)和ATCC33847(B)在六种食品中的生长曲线

2013及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单因素ANOVA显著性分析,p<0.05为存在显著性差异,用Origin8.5进行绘图。2.3结果与分析2.3.1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生长特性在本实验中,将两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和....


图2-2修正Gompertz模型拟合37℃下两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A)和ATCC33847(B)在六种食品中的生长Fig.2-2PrimarymodeloftwopathogenicV.parahaemolyticusstrainsATCC17802(A)and

图2-2修正Gompertz模型拟合37℃下两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A)和ATCC33847(B)在六种食品中的生长Fig.2-2PrimarymodeloftwopathogenicV.parahaemolyticusstrainsATCC17802(A)and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现典型的S形,说明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食品中生长都需要经过延滞期、菌量增长数期和菌量的稳定期,不同食品中该菌的生长拟合模型具有共性。在不同培养时间下,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和ATCC33847菌株在六种....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





本文编号:4033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gylw/4033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d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