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甘肃地区的旱灾与社会应对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6 00:05
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十分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甘肃地区更是旱情严重,防旱、抗旱事业日渐成为关系甘肃民生的头等大事。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总结旱灾的分布规律、分析旱灾的社会影响、探讨当时社会的救灾机制,可以为当前甘肃乃至全国的抗旱事业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在统计分析相关旱灾史料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的社会应对。在具体的行文之中,又分时期、分地区对旱灾的某些反映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总结出旱灾的演变特点与应灾机制的发展创新。总之,本文通篇是以“旱灾与社会”这两大因素的相互结合为研究中心,通过展开系统地论述,力图将旱灾的研究最终落实到社会应对之上,以求有用于世,服务于当前。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分析了甘肃的自然环境,并详细概括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政区演变,这为下文展开具体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域。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突出了研究特色。第一章,首先简要概述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发...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清至民国甘肃早灾年时间分布示意图
人口死亡现象并非短时间内一■而就,而是在严峻灾情的逼迫下,人们因饥而致身体素质下降,最终在饥饿或疾病的缠绕下走向死亡(如图2-1) ?o清代地方志中记载的多数大旱灾中多涉及人口死亡现象,比如发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大旱灾,《宁县志》中记载:“大旱,颗粒无收,大饥。人多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②夏明方:《民国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6页。?图片来源于甘肃省档案馆藏。30
的责任与义务,求生的本能促使强势群体(青壮年)走向自求生计的道路,弱势群体则备受旱灾的煎熬。这可从图2-2?中略微呈现出来,因为图中的受害者主要是一些妇女、孩童及老年人。因此最终笔者认为灾民的人口结构性变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旱灾程度的不断加深逐渐呈现出来的。第二节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灾荒发展之结果,非但陷农民大众于饥馑死亡,摧毁农业生产力,使耕地减少,荒地增加,形成赤野千里且使耕畜死亡,农具散失,农民与死为邻,自不得不忍痛变卖一切生产手段,致农业再生产之可能性极端缩小,甚且农民因灾后缺乏种子肥料,致全部生产完全停滞”气此是我国著名灾害史研究专家邓云特先生写的一段有关灾荒对农业经济的破坏影响,可见旱灾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灾害之一。民间俗语“水灾一条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特征[J]. 温艳.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4)
[2]兰州地区近540年旱涝灾害研究[J]. 霍云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5)
[3]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J]. 刘毅,杨宇. 地理学报. 2012(03)
[4]清代甘肃陇东地区水旱灾害成因探析[J]. 雷兴鹤.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5]晚清赈灾思想研究述评[J]. 苏全有,邹宝刚.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1(01)
[6]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初步研究[J]. 郁科科,赵景波,罗大成. 干旱区研究. 2011(02)
[7]甘肃历史时期干旱、饥荒和虫害相关性研究及应对策略建议[J]. 丁文广,刘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3)
[8]清代陇东地区干旱灾害初步研究[J]. 孟静静,赵景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2)
[9]明清时期丰城水灾与灾后社会应对[J]. 吴启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10]再论民国时期灾荒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J]. 温艳. 甘肃社会科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 吴媛媛.复旦大学 2007
[2]民国时期甘肃毒品与禁毒问题研究[D]. 尚季芳.四川大学 2007
[3]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 苏新留.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 雷亚妮.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与农耕社会[D]. 于国珍.陕西师范大学 2011
[3]1935年水旱灾害与救济[D]. 徐元德.安徽大学 2011
[4]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水灾及社会救济[D]. 高岩.西南大学 2010
[5]历史时期陕甘宁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 王佳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晚清灾荒与荒政研究[D]. 管恩贵.山东大学 2008
[7]历史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 雷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晚清时期的灾荒及清政府的赈灾措施[D]. 张若开.吉林大学 2008
[9]1877-1920年的甘肃基督新教[D]. 王慧.兰州大学 2007
[10]明清时期定西自然灾害研究[D]. 权琦.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03040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清至民国甘肃早灾年时间分布示意图
人口死亡现象并非短时间内一■而就,而是在严峻灾情的逼迫下,人们因饥而致身体素质下降,最终在饥饿或疾病的缠绕下走向死亡(如图2-1) ?o清代地方志中记载的多数大旱灾中多涉及人口死亡现象,比如发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大旱灾,《宁县志》中记载:“大旱,颗粒无收,大饥。人多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②夏明方:《民国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6页。?图片来源于甘肃省档案馆藏。30
的责任与义务,求生的本能促使强势群体(青壮年)走向自求生计的道路,弱势群体则备受旱灾的煎熬。这可从图2-2?中略微呈现出来,因为图中的受害者主要是一些妇女、孩童及老年人。因此最终笔者认为灾民的人口结构性变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旱灾程度的不断加深逐渐呈现出来的。第二节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灾荒发展之结果,非但陷农民大众于饥馑死亡,摧毁农业生产力,使耕地减少,荒地增加,形成赤野千里且使耕畜死亡,农具散失,农民与死为邻,自不得不忍痛变卖一切生产手段,致农业再生产之可能性极端缩小,甚且农民因灾后缺乏种子肥料,致全部生产完全停滞”气此是我国著名灾害史研究专家邓云特先生写的一段有关灾荒对农业经济的破坏影响,可见旱灾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灾害之一。民间俗语“水灾一条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特征[J]. 温艳.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4)
[2]兰州地区近540年旱涝灾害研究[J]. 霍云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5)
[3]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J]. 刘毅,杨宇. 地理学报. 2012(03)
[4]清代甘肃陇东地区水旱灾害成因探析[J]. 雷兴鹤.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5]晚清赈灾思想研究述评[J]. 苏全有,邹宝刚.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1(01)
[6]河西走廊明清时期旱灾与干旱气候事件初步研究[J]. 郁科科,赵景波,罗大成. 干旱区研究. 2011(02)
[7]甘肃历史时期干旱、饥荒和虫害相关性研究及应对策略建议[J]. 丁文广,刘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3)
[8]清代陇东地区干旱灾害初步研究[J]. 孟静静,赵景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2)
[9]明清时期丰城水灾与灾后社会应对[J]. 吴启琳.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10]再论民国时期灾荒与国民政府开发西北[J]. 温艳. 甘肃社会科学. 2011(01)
博士论文
[1]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 吴媛媛.复旦大学 2007
[2]民国时期甘肃毒品与禁毒问题研究[D]. 尚季芳.四川大学 2007
[3]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D]. 苏新留.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晚清陕西水旱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D]. 雷亚妮.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清代陇东地区自然灾害与农耕社会[D]. 于国珍.陕西师范大学 2011
[3]1935年水旱灾害与救济[D]. 徐元德.安徽大学 2011
[4]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水灾及社会救济[D]. 高岩.西南大学 2010
[5]历史时期陕甘宁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 王佳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晚清灾荒与荒政研究[D]. 管恩贵.山东大学 2008
[7]历史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D]. 雷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晚清时期的灾荒及清政府的赈灾措施[D]. 张若开.吉林大学 2008
[9]1877-1920年的甘肃基督新教[D]. 王慧.兰州大学 2007
[10]明清时期定西自然灾害研究[D]. 权琦.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03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qxxlw/3303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