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生物学论文 >

基于ITS和rbcL基因序列探讨广义棒果芥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发布时间:2021-08-13 19:27
  分子标记广泛应用于植物分类学研究,本研究利用贝叶斯法(bayesian method, BI),依据核基因ITS序列和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构建棒果芥属的系统发育树,分析了广义棒果芥属植物的种间亲缘关系。结果显示,ITS序列对位排列后长度为619 bp,包含360个信息位点,G+C含量为56.9%;rbcL序列对位后长度为1 152 bp,包含9个信息位点,G+C含量为45.4%。以小花糖果芥为外类群,基于贝叶斯法将ITS和rbcL基因联合起来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系统树分为3支,第Ⅰ支是紫花棒果芥,第Ⅱ支是大花棒果芥、无腺棒果芥、灰毛棒果芥、黄花棒果芥及青新棒果芥;第Ⅲ支是棒果芥和福海棒果芥。其中,福海棒果芥被聚类到第Ⅲ支,这与形态学研究略有分歧。本研究整体上证实了前人将广义棒果芥划分成棒果芥属和爪花芥属的结论,并为其它相关物种的分类提供了理论参考。 

【文章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2020,18(2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基于ITS和rbcL基因序列探讨广义棒果芥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


棒果芥属rbcL基因序列的比较

序列,贝叶斯法,核苷酸,腺毛


图1 棒果芥属rbcL基因序列的比较通过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分布于新疆阿尔金山的大花棒果芥与无(少)腺棒果芥聚成一支,并又与灰毛棒果芥聚在一起而形成了阿尔金山的高原类群,大花棒果芥(花黄色)与无腺棒果芥(花红色)分布于同一居群,只是花色有差异,大花棒果芥占据了居群的绝对优势,而无腺棒果芥只是零星分布,二者在花期易于区分,但果期则无法鉴别。Zhou等(2001)记载灰毛棒果芥与前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植物体仅有星状毛,而后者具星状毛及腺毛,通过已有标本的观察可以看出,灰毛棒果芥与前二者一样在植物体上均无腺毛,只是花萼的顶端才能见到稀疏的腺毛,因此将大花棒果芥、无腺棒果芥和灰毛棒果芥合并为少腺爪花芥(O.eglandulosum Botsch.);黄花棒果芥和青新棒果芥聚在一起,即成为爪花芥(O.violaceum Botsch.),它与少腺爪花芥形成了第Ⅱ分支,说明二者的亲源较近。这与Zhou等(2001)的分类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rbcL和tufA基因的石莼和浒苔系统发育分析[J]. 姜芳燕,杨宁,菅盼盼,马军,黄海.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07)
[2]38个藤本月季品种ITS序列分析[J]. 高鹏华,于文剑,赵芮,王锦.  分子植物育种. 2018(04)
[3]基于ITS序列的中国樱桃、欧洲甜樱桃和毛樱桃种内遗传多样性及种间关系分析[J]. 王浩,黄智林,陈涛,张静,王燕,陈清,汤浩茹,王小蓉.  园艺学报. 2018(01)
[4]秦巴山区漆树nrDNAITS和cpDNA序列分子进化特点的分析[J]. 柏国清,李为民,陈昊,黎斌,李思锋.  植物研究. 2017(04)
[5]基于ITS基因的部分兰属序列分析[J]. 何婷婷,柴军红.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1)
[6]采用多基因联合方法鉴定福建长乐和福清产区马铃薯Y病毒株系组成[J]. 沈林林,邹文超,高芳銮,詹家绥.  中国农业科学. 2016(20)
[7]基于nrDNA ITS和cpDNA trnL-F序列探讨薤白的系统地位[J]. 黄德青,李琴琴,周颂东,何兴金.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2015(05)
[8]中国马铃薯Y病毒的检测鉴定及CP基因的分子变异[J]. 高芳銮,沈建国,史凤阳,方治国,谢联辉,詹家绥.  中国农业科学. 2013(15)
[9]苹果轮纹病菌的多基因联合鉴定[J]. 贾广成,周增强,侯珲,王丽,朱建兰.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7)
[10]基于matK、rbcL和ITS序列的5种大叶藻系统发育研究[J]. 李渊,孙典荣,李文涛,张沛东,江鑫,郭栋,高天翔.  水产学报. 2011(02)

博士论文
[1]十字花科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赵博.武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十字花科棒果芥属和紫罗兰属的系统分类研究[D]. 邱东.新疆农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410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swxlw/33410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a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