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新能源论文 >

抽灌井群地下水运移能量传输及其传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5 21:16
【摘要】:地下水源热泵是地源热泵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新兴的、可持续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它以地下水作为热源,水的比热较大,传热性能较好,且水温不受四季温度的影响,同时该系统运行稳定,节能环保效果明显。因此,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近些年在我国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含水层温度场变化是决定地下水源热泵空调机组运行功效的主要因素,复杂抽灌运行条件下,含水层热量运移规律研究是其工程论证及可持续良好运行的前提保障。目前,国内外已开始逐步关注此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数值计算研究发展较快。然而这些模拟研究大都集中在同井及对井抽灌系统,涉及到井群抽灌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抽灌井群的大规模应用问题相对滞后。对于井群抽灌系统,井群附近的热量运移和水动力循环更加活跃,含水层热流变也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此外,受限于地下过程实验的困难程度和可视化问题,国内外关于抽灌井群系统含水层热量运移的现场及室内模型实验并不多见,缺乏实验测试数据。因此,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也亟待开展,解决数值模拟计算的过多盲目性和缺少更广阔的验证性。 本研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异井回灌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群地下水运移能量传输及其传热为研究重点,通过实验研究与模拟计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各种影响因素对抽灌井群区域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同时对水位场和速度场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含水层热流场的发展,演变和作用机理,拓展和完善抽灌井群地下水运移能量传输和传热控制理论,为进一步拓展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利用相似理论,建立了静态含水层(无含水层自然横流流动)抽灌井群砂槽渗流模拟实验系统,再现井群抽灌含水层渗流动态和过程。实验分别从抽灌总量变化、抽灌量分配变动性和含水层构造形式三个影响因素入手,对不同影响因素与井群区域含水层温度场之间的演化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对水力坡度分布和渗流速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依此探求井群抽灌过程含水层热流场的主动控制机制和模式,实现可控地下传热过程,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轻热贯通现象及热交互影响。 自然横流流动是产生含水层热量运移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亦是热贯通发生的关键。本文建立了可模拟含水层自然横流的抽灌井群砂槽渗流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不同含水层自然横流条件下,抽灌井群区域含水层热流场方向变动和能量传输特性,并着重分析了不同流向和流速对抽水井出水温度、含水层温度场、水位场以及热贯通和热交互特性的影响,从而为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群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 地下水源热泵地上热泵空调系统与地下含水层间存在水流和热量两部分循环过程,构成了反映渗流场和热能势场的两场相互耦合问题。本文通过对抽灌井群含水层热量运移及其主要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Fluent的含水层热流动模型,同时对算例几何模型、边界条件、网格划分以及基本参数设置做了详细介绍。此外,按照井群抽灌系统含水层热流变实验的条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包括抽水井出水温度的验证和井场区域含水层温度场的验证两部分,综合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实际井群抽灌系统中含水层温度的变化,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数值模拟数据。 在静态含水层抽灌井群热量运移模型的基础上,对实际应用构造尺度下的地下水源热泵抽灌井群系统进行多周期、长时间的运行模拟计算研究,以突破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文中分别从系统运行模式、置井方式和抽灌温差影响三个主要因素出发,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抽灌井群含水层温度场的影响,并根据相应的抽水井出水温度、热交互和热贯通影响特性来评价热泵系统的工作效果,同时提出合理的井群布置方案和系统运行模式,为完善和建立地下采能热传输主动控制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在自然横流含水层抽灌井群热量运移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抽、灌渗流与含水层自然横流的叠加动力场的热量传输规律研究,对实际应用构造尺度下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进行多周期、长时间的运行模拟计算分析,研究自然横流不同流向和流速条件下含水层温度场热扩散促进、抑制和偏移特性,揭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含水层热流场的发展,演变和作用机理,为相关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K52
【图文】:

工作原理图,机组,能源利用效率,泵机组


源热泵技术及其应用源热泵技术热泵机组冬季从地下含水层中吸热,提升品位后对建筑过回灌井回灌至地下含水层。夏季,将室内余热转移到,工作原理如图 1.2 所示。此外,由于冬季从地下含水层得含水层的温度降低,这样便蓄存了可供夏季使用的冷量输送给地下含水层,蓄存了可供冬季使用的热量。因作用,从而提高了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示意图,示意图,回灌,地下水


一口井作抽、灌井两用,其回灌段一般位于抽位于下半段[19]。该系统占地面积小,打井费用相对较低[20]。的地下水水量大且流动性要好,井深足够;②抽灌管安装在水的“热短路”现象;③抽取的地下水不能回灌至原含水层水体的失衡。就我国而言,此形式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井抽灌系统,不同的井分别负责抽水和回灌任务。为防止“和回灌井之间应保持一定间距,且抽灌井可以定期轮换使用理论上可实现地下水同层等量回灌,有利于地下水的抽灌平冷两种不同模式采用抽、灌井季节性交替的工作模式,提高于,系统井数较多,布井时占地面积较大,成井费用较高。水源热泵系统中应用较广泛的地下水抽、灌模式。本文以异为研究对象。

实验系统,井壁管,滤水管,沉砂


图 2.1 实验系统及构造Fig. 2.1 Experiment system and structure置方式按工程置井方法制作,如图 2.2 所示。各井均为内管作为井壁管。整个置井包括井孔、井壁管、滤水管和沉砂的中下端部分,共计 0.2 m 长度,表面均布打孔,并缠绕过水管周围布置砾石,防止出现跑砂现象和井壁处砂层坍塌砂层。沉砂管在塑料管的最下端部分,共计 0.1 m 长度,其细颗粒沉淀,防止滤水管淤塞。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晓林;地下换热器热形变及其失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94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nylw/2794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5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