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系统学论文 >

系统可用度匹配化分析与设计

发布时间:2020-05-31 14:22
【摘要】: 新装备系统投入使用时往往由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瞬时可用度的波动现象,这体现为新装备在投入初期需要磨合,不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对于装备瞬时可用度这种波动现象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建立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目前对于装备可用度的研究基本围绕在稳态可用度等稳态指标上,它反映了装备瞬时可用度当时间t趋于无穷时的相关性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装备的更新和淘汰速度加快,装备的服役期现在可能只有几年或者更短,对装备服役期间的装备瞬时可用度的研究变得更加有意义。 本文以工程需求为背景,以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突破口,从前人已有研究工作出发,初步建立了系统瞬时可用度在一定区间内波动问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分析了已有的单部件可修系统、修理有延迟的可修系统和考虑预防性维修的可修系统的瞬时可用度模型,建立了有限时间约束下的系统瞬时可用度模型,该模型具有形式简单,计算方便的特性。并且利用矩阵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证明了系统瞬时可用度的稳定性,即系统稳态可用度的存在性; 2.第一部分关于有限时间约束下系统瞬时可用度的稳定性证明,使得系统瞬时可用度的特性很多都体现在它稳定之前的变化情况,即有限时间段内的系统瞬时用度波动(变化)特性。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一套刻画系统瞬时可用度在有限时间内波动特征的波动参数体系,该参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地反映系统瞬时可用度波动的程度。根据工程需要,本文建立了基于波动参数的最优控制模型; 3.在截尾离散Weibull分布条件下,对经典可修系统的瞬时可用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在系统平均修复时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平均后勤延误时间等系统常用稳态指标维持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第二部分提出的波动参数受相关时间分布的特征参数的影响变化情况,并得到了一定的规律,便于系统设计; 4.在截尾离散Weibull分布条件下,基于波动参数的最优控制模型退化为有约束的多变量优化模型。本文把装备全寿命周期分为论证、研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研究了刻画系统瞬时可用度波动特征参数的约束优化模型,诸如最小可用度振幅模型、系统最优匹配模型和最优预防性维修周期模型等。最后,论文选用效率相对较高的粒子群算法作为优化工具,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说明。
【图文】:

曲线,检查周期,曲线,绪论


绪论博:七论文如图1.1,1.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复杂系统的可用度呈现波动现象,并且这种波动逐渐减小并稳定趋于某一特定值。,名蜜易盖暨德分OL月~几J曰LJ以‘01幻陇,图 1.12峨洲,3004砚义js叨洲〕‘ 00700000 mi~ionti~(doy.)检查周期为137天的系统可用度曲线户二翻。”讨伯晌..肠.节目翻川..,,。p,.m知.如”创拍.邑唯.盆

曲线,检查周期,可用度,波动现象


检查周期为91.25天的系统可用度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N94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继业;;贝努利休假模型下的系统瞬时可用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王立超;杨懿;于永利;邹云;;基于系统可用度的匹配问题的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3 龚叶蓁;;改进Petri网建模阶段的系统瞬时可用度解算方法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8期

4 王立超;杨懿;于永利;邹云;;离散Weibull分布下系统瞬时可用度的波动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5 王立超;杨懿;邹云;于永利;康锐;;离散Weibull分布下实现系统可用度的最小波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年05期

6 李红霞;孟宪云;李宁;;可忽略部分维修时间的串联可修系统的可用度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7 张婧;唐应辉;;负载分担下可修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8 孔建锋;汤胜道;;负载分担下的n中取m好表决系统[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立超;杨懿;邹云;康锐;;离散时间单部件可修系统瞬时可用度的渐近稳定性[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年23期

10 陈贤;张帼奋;;存在修理延迟的可修系统在不完全维修下的可用度[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立超;系统可用度匹配化分析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艳;伽玛分布下的可靠性等效因子研究与指数分布下单元的瞬时可用度评定[D];浙江大学;2005年

2 梅联珍;指数分布模型下稳态可用度的经验Bayes估计及不完全修理次数最多为h时定期监控系统的可用度[D];浙江大学;2006年

3 姜红燕;使用屏蔽数据时寿命的参数估计及含有保障延误时间的可修系统可靠性指标评定[D];浙江大学;2006年

4 顾九华;推广下的串联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5 李立亚;一并联可修系统的可靠性模型[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珊;面向寿命周期的加工中心可信性动态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艳;可修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策略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刘利平;具有检测周期和修理延迟的两同型部件并联可修系统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孙伟;基于随机过程及信息融合理论的几种复杂系统的可靠性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张婧;负载分担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9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txlw/2689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0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