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系统学论文 >

基于分数低阶循环相关的系统辨识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3 21:06
   系统辨识是指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及其统计特性进行系统参数的估计。基于循环平稳特性的二阶统计量(SOS)方法与以往基于高阶统计特性(HOS)的方法相比具有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基于信号循环平稳特性的系统辨识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传统的信号处理中,高斯信号模型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假设在许多情况下是合理的,而且在该模型下设计的信号处理方法易于进行理论上的解析分析。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大量非高斯信号和噪声具有显著的尖峰脉冲特性,如水声信号、低频大气噪声及许多人为产生的信号和噪声。如果仍采用高斯分布模型来描述这类过程,将会由于模型与信号噪声不能很好匹配而导致所设计的算法性能显著退化。α稳定分布则为这类过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因此,通常用α稳定分布来描述这类具有显著尖峰脉冲状波形的随机信号。由于α稳定分布是广义的高斯分布,而高斯分布是α稳定分布的特例,因此α稳定分布模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但在分数低阶α稳定分布噪声下,由于没有有限的二阶矩,因此在高斯模型下基于二阶统计量的系统辨识方法不能正常工作。 本文首先回顾了系统辨识的发展,然后分别从分数低阶α稳定分布模型和高斯模型这两方面着手,具体介绍了基于共变、α谱的系统辨识方法和基于循环平稳特性的二阶统计量的系统辨识方法。然后结合分数低阶相关和二阶循环相关给出了分数低阶循环相关(FLOCC)的定义,并证明了分数低阶循环相关的循环频率与二阶循环相关的循环频率相等的特性。最后在背景噪声为α稳定分布模型假设条件下,应用分数低阶循环相关理论,依据现有的基于循环平稳特性的二阶统计量的系统辨识方法,给出了基于分数低阶循环相关的系统辨识算法。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表明,该算法在高斯和非高斯α稳定分布噪声环境下均具有良好的韧性。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TN911;N945.14
【部分图文】:

曲线,条件,样本方差,样本数


不能应用于这种场合。使算法变得更复杂的原因为Elx’]趋于无穷。当a三l时,有E[Ixl」=二,使数学期望的使用受到影响。图2.2给出了样本方差估计男随。变化的曲线,很明显在高斯分布下,样本方差收敛到一个确定的有限值,而在分数低阶a稳定分布条件下,样本方差基本未能收敛,且a值越小,叮的波动越显著。公.祠持址 xlosa一pha二o石 aIPha二1.0袋.恃勺耸 500100015002000样本数 aIPha二1.5 0500100015002000样本数a一Pha二2.0(高斯分布撕换恃址栩匆恃耸 0500100015002000样木数 0500100()15002000样本数图2.2不同a值条件卜义随。变化的曲线 Fig.2.2Theeurveofs:ehangedaeeordingto刀 fordifferentvalueofalpha(2)令X一S。(二,八0)满足0<a<2,且当。=1时有刀二0,则对于所有0<p<a存在一个常数c。

循环相关,谱相关,函数


3.2.4典型通信信号的循环相关和谱相关(l)AM信号AM信号可以表示为:(l)=。(t)cos(2叽t+必。),其中。(t)是均值为零的随机平稳信号。则其循环相关函数为[3]“;(·)一告‘;(·)一(2,))·立‘。(约。一‘2汽十土户一2,·川ejz式(3.28)谱相关函数为奴/)一与如f+f。)、如f一f0)、扩叮)。一2九、文一2叮)。了2勺(3.29)4令叭,=O,载波频率关,=100Hz,AM信号的循环相关函数和谱相关函数如图3所示。

循环相关,谱相关,信道,线性时不变


(a)(b)图3.2BPSK信号的循环相关和谱相关(a)循环相关;(b)潜相关Fig.3.2CyelieCorrelationandSPectrumCorrelationofBPSKsignal(a)CyelieCorrelation:(b)SPeetruxnCorrelation3.3过采样引入循环平稳的盲系统辨识过采样及循环平稳特性的引入若信道是线性时不变的,接收到的复基带信号x(t)可以表示为x(,)·艺s*h(,一k厂)+v(才)k=一的(3.:弓6)s、代表一数字通信系统发射的字符序列,T代表码元间隔,h(O代表线性时不变3.中3.其的合成信道,包括脉冲成形滤波器、信道、接收滤波器,l,(O代表附加噪声。信道一自辨识的目标是根据接收信号x(O来估计h(小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才成;测试系统中的数据融合技术[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3期

2 郭业才,赵俊渭,陈华伟;基于四阶累积量极性迭代的自适应动态谱线增强快速算法[J];兵工学报;2004年02期

3 陶建武,石要武,常文秀;存在阵列误差条件下的信号波达方向和多普勒频率估计[J];兵工学报;2005年03期

4 陈吉余;王鹏;;基于衰落信道传输的OFDM信号的信道估计[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孙光民,沈兰荪,刘国岁,何霞;树形级联SOM网络用于雷达目标一维距离像识别[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6 李智,赵岗金,虞绵,黄智,李晔,杨春元;24h动态心电记录及分析系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7 田静,许宝杰;基于转子实验台的典型故障信号模拟与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熊峻江,尚大晶,郭爱民;直升机声疲劳源的诊断技术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刘继承,邵定蓉,李署坚;DS/FH混合系统鲁棒自适应抗干扰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8期

10 李国林,栗苹,施聚生;单频信号瞬时频率估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磊;郝士琦;戎雁;;基于瞬时特征参数提取的数字通信信号解调[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2 霍效新;刘剑锋;;归一化LMS自适应多径时间延迟估计方法仿真研究[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3 杨冠鲁;姚若苹;;采用Prony算法的非整次谐波分析[A];第十九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叶红权;林涛;;改进Prony算法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林静;林涛;叶红权;;基子小波变换和Prony算法的电压波动和振荡瞬变检测[A];中南七省(区)电力系统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二届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伟;刁华宗;井元伟;;非跟踪体制炮位侦察雷达目标自动识别技术的实现[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7 路炜;文玉梅;;供水管道泄漏声信号及其传播特性[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8 许策;章新华;夏志军;宋元;;基于旋转不变技术的目标方位估计算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9 张雨;康春玉;;一种改进的基于信息论准则的源数目估计方法[A];2007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窦慧晶;李如玮;鲍长春;;一种基于循环累积量的语音激活检测算法[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艳;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2 毛用才;几种复高阶循环平稳信号的参数估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

3 王根原;机动目标的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4 王育红;软件接收机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5 傅瑜;小波分析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6 王俊;微弱目标信号积累检测的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7 刘宏伟;平面阵连续波雷达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系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8 张良;机载相控阵雷达降维STAP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9 郭元术;故障诊断中的信号分析和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10 李红艳;图像低信噪比小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万锋;粘性剪切型阻尼器在斜拉桥拉索减振中的研究[D];长安大学;1999年

2 万小磊;常规雷达目标双谱特征分析及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3 邵旭;空时二维海杂波的模拟与信号检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年

4 杨种山;小波分析及其在瞬态信号波至点检测与去噪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

5 武雨春;自适应滤波算法及其在回波抵消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6 丁兵;耳声发射检测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王春柏;CO_2焊接过程动态信号特征分析[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8 吴涛;用于色散CDMA系统盲信号检测和盲信道估计的子空间新方法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1年

9 苏永春;人体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方法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10 窦建华;木工带锯机板弹簧式张紧机构振动特性的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811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txlw/2811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