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服务评价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9 15:16
为了科学地评价充电站的运营服务,在综合考虑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的各种影响因素基础上,从充电站运行状况、充电站用户、对电网和交通的影响3个方面,提出了包括15个评价指标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了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熵权以及各评价对象的关联度排序。最后,对北京市来自不同运营商的5个具有代表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6,38(05)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电动汽车充电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评价指标确定
1.2 部分指标诠释
2 电动汽车充电站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
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2.2.1 建立评价指标矩阵
2.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2.2.3 计算熵权
2.2.4 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的获取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3.4 充电站运营评价结果分析
3.5 充电站运营评价指标优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标准助力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J]. 电器工业. 2015(08)
[2]充电桩投资引发资本追逐[J]. 苏建军. 小康(财智). 2015(07)
[3]考虑客户满意度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状态评估[J]. 黄小庆,杨夯,肖波,刘易珠,曹一家.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4(10)
[4]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模型及评价方法[J]. 张成,滕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4(01)
[5]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能效评估[J]. 李鸣慎,杨帆,杨夯,刘永相,汪泉弟. 电测与仪表. 2013(09)
[6]基于微电网的电动汽车换电站运营策略[J]. 苗轶群,江全元,曹一家.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15)
[7]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最优选址和定容[J]. 刘志鹏,文福拴,薛禹胜,辛建波.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03)
[8]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J]. 陈良亮,张浩,倪峰,朱金大.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14)
[9]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 虞晓芬,傅玳. 统计与决策. 2004(11)
硕士论文
[1]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方法及运营模式研究[D]. 何战勇.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北京市和谐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D]. 樊娟娟.北京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26613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6,38(05)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1 电动汽车充电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评价指标确定
1.2 部分指标诠释
2 电动汽车充电站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
2.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2.2.1 建立评价指标矩阵
2.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2.2.3 计算熵权
2.2.4 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
3 实证分析
3.1 数据的获取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3.4 充电站运营评价结果分析
3.5 充电站运营评价指标优选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家标准助力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J]. 电器工业. 2015(08)
[2]充电桩投资引发资本追逐[J]. 苏建军. 小康(财智). 2015(07)
[3]考虑客户满意度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状态评估[J]. 黄小庆,杨夯,肖波,刘易珠,曹一家.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4(10)
[4]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模型及评价方法[J]. 张成,滕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14(01)
[5]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能效评估[J]. 李鸣慎,杨帆,杨夯,刘永相,汪泉弟. 电测与仪表. 2013(09)
[6]基于微电网的电动汽车换电站运营策略[J]. 苗轶群,江全元,曹一家.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15)
[7]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最优选址和定容[J]. 刘志鹏,文福拴,薛禹胜,辛建波.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03)
[8]电动汽车能源供给设施建设现状与发展探讨[J]. 陈良亮,张浩,倪峰,朱金大.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1(14)
[9]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 虞晓芬,傅玳. 统计与决策. 2004(11)
硕士论文
[1]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方法及运营模式研究[D]. 何战勇.北京交通大学 2012
[2]北京市和谐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D]. 樊娟娟.北京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26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txlw/342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