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等间距GM(1,1)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0 23:39
非等间距GM(1,1)模型是灰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别从数据变换生成方法、建模方法、背景值优化、初始条件优化、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优化、其他要素的优化和模型的拓展7个方面对近年来非等间距GM(1,1)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明确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突破的问题,并对非等间距GM(1,1)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建议。
【文章来源】: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8,33(04)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变换生成方法的研究
2 建模方法的研究
3 背景值的优化
4 初始条件的优化
5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优化
6 其他要素的优化
7 模型拓展
8 展望
9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时滞效应的多变量离散灰色预测模型[J]. 丁松,党耀国,徐宁,魏龙,叶璟. 控制与决策. 2017(11)
[2]灰色GM(1,1)模型研究综述[J]. 吴利丰,高晓辉,付斌,龙清涵,文朝霞.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15)
[3]非等间隔GM(1,1)幂模型在变压器故障气体预测中的应用[J]. 李龙,张迪,汤俊,刘炬,黎灿兵,汪樟垚,何禹清.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7(15)
[4]非等距GM(1,1)模型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探讨[J]. 陈鹏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7)
[5]基于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车流量预测[J]. 赵卓峰,杨宗润. 计算机科学. 2017(04)
[6]改进的非等间距灰色模型在大坝位移预测中的应用[J]. 俞艳玲,郑东健,俞扬,居艳阳,方正.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3)
[7]非等间距GM(1,1)建模方法对比分析及应用[J]. 尹晖,周晓庆,张晓鸣. 测绘工程. 2017(02)
[8]基于等间距化的非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及优化[J]. 何敏藩,曾亮.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04)
[9]傅里叶级数修正的动态GM(1,1)模型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 黎洋,花向红,姚周祥,何屹雄. 测绘地理信息. 2017(01)
[10]基于Markov理论的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优化模型[J]. 李志伟,李克昭. 测绘工程. 2016(12)
博士论文
[1]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几种拓广模型研究[D]. 曾祥艳.电子科技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基于数值分析理论的GM(1,1)模型优化研究及应用[D]. 张丽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2]非等间距GM(1,1)模型改进及应用[D]. 于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29368
【文章来源】: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8,33(04)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数据变换生成方法的研究
2 建模方法的研究
3 背景值的优化
4 初始条件的优化
5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优化
6 其他要素的优化
7 模型拓展
8 展望
9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时滞效应的多变量离散灰色预测模型[J]. 丁松,党耀国,徐宁,魏龙,叶璟. 控制与决策. 2017(11)
[2]灰色GM(1,1)模型研究综述[J]. 吴利丰,高晓辉,付斌,龙清涵,文朝霞.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15)
[3]非等间隔GM(1,1)幂模型在变压器故障气体预测中的应用[J]. 李龙,张迪,汤俊,刘炬,黎灿兵,汪樟垚,何禹清.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7(15)
[4]非等距GM(1,1)模型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探讨[J]. 陈鹏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7)
[5]基于残差修正GM(1,1)模型的车流量预测[J]. 赵卓峰,杨宗润. 计算机科学. 2017(04)
[6]改进的非等间距灰色模型在大坝位移预测中的应用[J]. 俞艳玲,郑东健,俞扬,居艳阳,方正.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3)
[7]非等间距GM(1,1)建模方法对比分析及应用[J]. 尹晖,周晓庆,张晓鸣. 测绘工程. 2017(02)
[8]基于等间距化的非等间距灰色GM(1,1)模型及优化[J]. 何敏藩,曾亮.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7(04)
[9]傅里叶级数修正的动态GM(1,1)模型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 黎洋,花向红,姚周祥,何屹雄. 测绘地理信息. 2017(01)
[10]基于Markov理论的加权非等距GM(1,1)预测优化模型[J]. 李志伟,李克昭. 测绘工程. 2016(12)
博士论文
[1]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几种拓广模型研究[D]. 曾祥艳.电子科技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基于数值分析理论的GM(1,1)模型优化研究及应用[D]. 张丽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2]非等间距GM(1,1)模型改进及应用[D]. 于哲.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29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xtxlw/342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