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分形理论在高炉渣球磨工艺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13 03:52
【摘要】:破碎颗粒材料无论是粒度分布还是颗粒轮廓曲线均满足统计自相似,可用分形维数表征,破碎颗粒材料的团聚同样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课题。本文主要以攀钢破碎后高炉渣为研究对象,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对高炉渣进行二次破碎,以激光粒度仪为粒度测量设备获取高炉渣粒度信息,采用扫描电镜采集原渣及破碎后高炉渣SEM图像以研究行星式球磨机工艺参数与高炉渣体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及团聚对分形维数的影响。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述了分形理论在矿石破碎中的发展现状,简介了高炉渣的物性和分形理论在粒度表征及破碎工艺参数中的应用;分析了球磨时间、球磨机转速、球料比三个工艺参数对破碎后高炉渣粒度及分布的影响球;采用GBL-101BI型激光粒度仪测量了原渣及53组工艺参数下的高炉渣样本,获得粒度报告211个;采用扫描电镜拍摄了1组原渣样本及5组工艺参数下的高炉渣样本,并借助ImageJ图形分析软件对单颗粒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获得单颗粒图像372个。2.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编制高斯-牛顿法程序,用于拟合颗粒材料Rosin-Rammler粒度分布函数,并以菱镁矿等3种材料的粒度测量结果及文献中3种材料的实验数据为例,与文献常用拟合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斯-牛顿法拟合结果优于其它三种方法。3.通过正交实验分析,选择6组高炉渣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分形维数测定模型,应用粒度分布函数法及高斯-牛顿法拟合结果计算了高炉渣的体分形维数;应用功率谱法,通过选择合适的截止频率计算了高炉渣的面分形维数;应用码尺法,通过选择适当步长计算了高炉渣的线分形维数,进一步实验验证了课题组提出的体、面和线分形维数关系的合理性。4.基于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分析结果,应用回归正交组合设计建立了球磨工艺参数与体分形维数之间的二次回归方程,并将其用于体分形维数的预测,预测最大相对误差为2.76%。5.基于6组高炉渣分形维数测量结果,简要分析了团聚对二次破碎后高炉渣体、面和线分形维数的影响,并与高炉渣SEM图像定性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通过将放大倍数由2.0k增至10.0k,拍摄团聚现象较为严重的单颗粒SEM图像,进一步分析了团聚对单颗粒图像面和线分形维数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分形维数为2.40、面分形维数为2.30左右时高炉渣团聚较严重。6.建立了以球磨工艺参数为输入,180个体分形维数及对应的工艺参数为训练数据,以体分形维数为输出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给定31组工艺参数对应的31个体分形维数的预测,并与同样工艺条件下体分形维数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相对误差均小于2%。
【图文】:

高炉渣


第 2 章 高炉渣球磨破碎实验及测量本章首先简单介绍了高炉渣基本物性及行星式球磨机基本原理,,其次对高炉破碎实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正交实验设计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基本原理,最后简要介绍了高炉渣粒度测量和图像信息的采集、提取和处理。2.1 高炉渣及破碎实验设备高炉渣是钒钛磁铁矿经高炉冶炼产生的尾渣,富含 Ti、Al、Ca 等元素。高渣呈灰黑色,具有多孔状构造。研究所用高炉渣来自四川攀钢,其 EDS(Energy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er)分析结果如下。

示意图,行星式球磨机,示意图,过渡齿轮


1——小电机;2——大齿轮;3——小带轮;4——调速电机;5——过渡齿轮;6——固定齿轮;7——大带轮;8——机架;9——球磨筒;10——大转盘;11——物料图 2.2 行星式球磨机示意图Fig.2.2 The structure schematic diagram of planetary ball mill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F5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忠刚,于俊;包钢高炉渣综合利用[J];包钢科技;2000年02期

2 王晓丽,柳晓明,文书明;攀枝花高炉渣的综合利用研究状况[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0年03期

3 王春斌;包钢高炉渣综合利用途径的研究[J];包钢科技;2001年01期

4 ;“攀钢高钛型高炉渣高效综合利用——年处理1000吨级扩大试验”项目通过论证[J];四川冶金;2003年02期

5 彭毅;攀钢高炉渣提钛技术进展[J];钛工业进展;2005年03期

6 佐祥均;陈登福;温良英;董凌燕;邱贵宝;;液态高炉渣热量的回收利用途径和问题[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1期

7 陈登福;佐祥均;温良英;董凌燕;邱贵宝;;液态高炉渣热量回收利用方法及问题[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7期

8 张菽浪;;攀钢高炉渣提钛技术进展[J];特钢技术;2006年01期

9 张朝晖;莫涛;;高炉渣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年05期

10 成海芳;文书明;殷志勇;;高炉渣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J];矿业快报;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西鹏;周守航;;高炉渣显热回收前景分析[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2 张西鹏;周守航;;浅谈高炉渣资源的合理利用[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09年

3 李静;唐续龙;郭敏;张梅;张作泰;王习东;;攀钢高钛高炉渣黑钛石结晶规律探索[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4 束奇峰;胡晓军;侯新梅;周国治;;高炉渣流动性的计算研究[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5 熊付春;张超;;盐酸法处理高钛型高炉渣的综合利用[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郭豪;周守航;;高炉渣余热回收技术探讨[A];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09年

7 宋小龙;杨建新;刘晶茹;;高炉渣资源化生产绿色建材的环境效益评估——生命周期的视角[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曹建;苏毅;王红;韩国新;;新自控技术在高炉渣处理节能环保中的应用[A];2011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志江;高志永;;论高炉渣处理爆炸原因及解决措施[A];2013年炼铁及原料降本增效实用新技术新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国兴;;高炉渣处理方法及发展趋势[A];201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暨炼铁学术年会文集(下)[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诗全 杜剑桥;攀钢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关键技术初获突破[N];中国建材报;2007年

2 樊雄;高炉渣里炼出产业“金链条”[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唐诗全 杜剑桥;攀钢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周军 叶攀;环业公司有效消纳攀钢高炉渣[N];经理日报;2006年

5 记者 陈昌成;攀钢高炉渣提钛项目通过论证[N];中国企业报;2007年

6 记者 周军;攀钢强攻高炉渣提钛难关[N];中国冶金报;2007年

7 记者 谢玉先 周军 通讯员 叶攀;攀钢高炉渣3年创效数百万[N];中国冶金报;2004年

8 记者 陈强 通讯员 陈涛;太钢开创高炉渣利用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14年

9 首席记者 崔晓农;太钢开拓高炉渣利用新途径[N];山西经济日报;2014年

10 本版编辑 记者 周军 通讯员 叶攀 汪泽华;攀钢高炉渣成为循环经济的亮点[N];中国冶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遵乾;熔融高炉渣成纤技术及纤维制品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朋;高炉渣余热回收及碳资源协同减排应用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李大纲;高炉渣中有价组分选择性析出与解离[D];东北大学;2005年

4 任玉森;钢铁行业固体废弃物农业利用基础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高炉渣生产绿色建材的基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晨;空冷高钛型高炉渣中主要组分的分离提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林文龙;高炉渣直接纤维化熔融调质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马岩美;离心粒化高炉渣固化机理及实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5 褚亮;高炉渣制备超细硅酸铝和镁铝尖晶石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年

6 周君;矿棉管道保温材料制备及性能优化[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建松;高炉渣纤维保温板的制备与性能优化[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8 涂家佳;含弥散相高炉渣的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李超;高MgO型高钛高炉渣流动性的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姜超;一种混合式高炉渣余热回收装置的研究及模拟[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0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710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9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