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冶金论文 >

转底炉处理含碳球团还原的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4:14
   转底炉处理含碳球团工艺可用于处理铁矿石(粉),也可用于处理冶金企业的含铁粉尘,特别是处理钢铁企业的含锌含铁粉尘具有明显的优势。转底炉处理含碳球团工艺的关键是固体碳还原铁氧化物,由于处理原料的不同,含铁原料中的铁氧化物的存在方式也不同,还原动力学及其机理也不同,论文针对三种转底炉含碳球团工艺处理的物料(即铁精矿、含锌钢铁粉尘及铜渣)开展理论与实验研究,探讨不同还原物料在转底炉中的还原机制,为转底炉处理不同含铁原料的还原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针对不同物料的含碳球团还原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热力学计算表明:Fe2SiO4物相用C直接还原,开始温度为807℃,比FeO的开始温度高100℃左右,用CO还原Fe2SiO4时,气相中CO含量大于86%,才能将Fe2SiO4还原至Fe;含锌粉尘中的ZnO物相的还原,C直接还原时,当温度超过880℃后,碳气化反应的CO浓度就可超过了ZnO还原所需的浓度,此时ZnO的C直接还原转化为借助碳气化反应的间接还原来进行。鉴于铁精矿、含锌钢铁粉尘及铜渣中含铁物相的基本组成为氧化铁、氧化亚铁和铁橄榄石等,本文对化学纯的Fe2O3、FeO、2FeO·SiO2进行了固体碳还原的热重分析实验,探究了这三类纯物质的还原控制机理,为后续铁精矿、含锌钢铁粉尘及铜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依据。根据转底炉工艺的特点,利用实验室高温电炉对转底炉工艺进行了热态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即:温度、C/O比、还原剂等因素)对含碳球团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剂种类对铜渣含碳球团的还原影响最大,还原温度对铁精矿和含锌钢铁粉尘含碳球团的还原影响最大,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料含碳球团的终止还原度分别是,铁精矿70.1%、含锌钢铁粉尘54.1%、铜渣49.4%,据此可以判定铜渣的还原难度最大,含锌钢铁粉尘次之,铁精矿的还原难度最小。在动力学研究部分,采用相继反应模型,通过高温还原实验,求算出铁精矿和含锌钢铁粉尘含碳球团还原反应的活化能分别是179.8 KJ/mol和261.3KJ/mol,还原反应的控速环节均为碳的气化反应;铜渣含碳球团还原反应的活化能为373.6 KJ/mol,还原反应的控速环节为界面或局部化学反应。本文论述了典型原料的还原过程,涉及铁精矿煤基直接还原、冶金粉尘回收利用和其他冶金原料处理等内容,通过对比分析,可深化转底炉处理含碳球团还原的基础性研究,同时对实践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F04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转底炉用于铁精矿的煤基还原工艺
        1.1.1 转底炉Fastmet和Fastmelt工艺
        1.1.2 转底炉Inmetco和Redsmelt工艺
        1.1.3 转底炉Comet工艺
        1.1.4 Itmk3和CHARP工艺
        1.1.5 DRyIron工艺
    1.2 转底炉处理钢铁冶金含锌粉尘工艺
        1.2.1 物理法处理工艺
        1.2.2 湿法处理工艺
        1.2.3 火法处理工艺
        1.2.4 转底炉处理工艺特点
    1.3 转底炉工艺处理铜渣的研究
    1.4 含碳球团还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1.4.1 含碳球团自还原的化学反应
        1.4.2 含碳球团自还原特性
        1.4.3 气氛对含碳球团“自还原”性的影响
    1.5 含碳球团还原铁氧化物的动力学研究
        1.5.1 碳的气化速度控制论
        1.5.2 传热速度控制论
        1.5.3 扩散控制论
        1.5.4 碳的气化速度和CO还原氧化铁反应速度共同控制论
        1.5.5 传热速度和CO还原氧化铁反应速度共同控制论
        1.5.6 扩散和CO还原氧化铁反应速度共同控制论
    1.6 含碳球团还原氧化锌的研究
    1.7 研究目的
    1.8 研究内容
2 热力学分析
    2.1 铁精矿含碳球团还原的热力学分析
        2.1.1 铁精矿的原料特点
        2.1.2 铁氧化物的间接还原热力学
        2.1.3 铁氧化物的直接还原热力学
    2.2 含锌钢铁粉尘还原的热力学分析
        2.2.1 含锌粉尘的原料特点
        2.2.2 锌及其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2.2.3 锌氧化物的间接还原热力学
        2.2.4 锌氧化物的直接还原热力学
    2.3 铜渣处理的热力学分析
        2.3.1 原料特点
2SiO4还原的间接还原热力学'>        2.3.2 Fe2SiO4还原的间接还原热力学
2SiO4还原的直接还原热力学'>        2.3.3 Fe2SiO4还原的直接还原热力学
    2.4 本章小结
3 不同铁氧化物含碳球团的热重实验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装置及方法
        3.1.3 热重实验的相关计算
    3.2 结果与讨论
2O3含碳球团的还原过程'>        3.2.1 Fe2O3含碳球团的还原过程
        3.2.2 FeO含碳球团的还原过程
2SiO4含碳球团的还原过程'>        3.2.3 Fe2SiO4含碳球团的还原过程
        3.2.4 不同铁氧化物还原过程的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节
4 含碳球团还原过程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条件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4.2 铁精矿含碳球团还原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4.2.1 还原剂种类的影响
        4.2.2 配碳量的影响
        4.2.3 温度的影响
    4.3 含锌钢铁粉尘含碳球团还原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4.3.1 还原剂种类的影响
        4.3.2 配碳量的影响
        4.3.3 温度的影响
    4.4 铜渣含碳球团还原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4.4.1 还原剂种类的影响
        4.4.2 配碳量的影响
        4.4.3 温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含碳球团还原的控制机理
    5.1 实验介绍
    5.2 限制环节方程的确定
    5.3 铁精矿含碳球团还原反应限制性环节的分析
    5.4 含锌钢铁粉尘含碳球团还原反应限制性环节的分析
    5.5 铜渣含碳球团还原反应限制性环节的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云;球团新方法[J];矿业快报;2001年21期

2 段东平,万天骥,郭占成;硫在含碳球团内的转化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2005年05期

3 汪勇;汪志全;;热压含碳球团制备及性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徐萌;赵志星;张建良;孔令坛;万天骥;;含碳球团的还原熔分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2007年10期

5 胡俊鸽;周文涛;赵小燕;;热压含碳球团技术发展及其应用前景[J];鞍钢技术;2010年03期

6 ;搞好土烧球团的几点体会[J];钢铁;1977年02期

7 张凤起;圻钢球团配炭方式的改进[J];烧结球团;1980年06期

8 ;各种还原球团的再氧化特性[J];过程工程学报;1977年01期

9 ;低温还原球团钝化[J];过程工程学报;1977年01期

10 ;还原球团的再氧化性[J];过程工程学报;197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艳芳;复合粘结剂铁矿球团氧化焙烧与还原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师学峰;高磷鲕状赤铁矿含碳球团气基竖炉直接还原基础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5年

3 杨妮;冷压制备工业硅生产用碳质还原剂球团及成型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建;铁精矿复合粘结剂球团直接还原法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朱炳秀;低配碳球团低温制备粒铁工艺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6 满毅;气—固基协同作用下含碳球团直接还原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7 刘颖;转底炉内冶金粉尘含碳球团直接还原过程数学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彩霞;膨润土基冶金球团粘结剂研制及构效关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9 余文;高磷鲕状赤铁矿含碳球团制备及直接还原—磁选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10 马跃;高速车轮钢韧化机理及工艺优化研究[D];钢铁研究总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启立;转底炉处理含碳球团还原的基础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2 张万庆;Fe-C纳米结构球团的制备及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吴祥龙;高铬型钒钛磁铁矿氧化焙烧-气基直接还原过程机理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张锐;基于新型硅热法炼镁预制球团的制备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居天华;提高转炉除尘灰冷压球团强度的粘结剂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6 郝月君;含碳纳米管球团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7 傅小华;脉石成分对含碳球团还原的影响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8 吴乾江;含碳球团的析出特性及其对转底炉内温度场和流场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9 赵均辉;钒钛磁铁矿内配碳球团内部温度场模拟及实验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10 姜守传;基于LabVIEW的球团虚拟生产线的研究和设计[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5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yjlw/2855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d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