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和肥源修复荒漠化土壤中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09:16
【摘要】:为了同步实现城市污水的净化和荒漠化土壤的修复,本研究以荒漠化土壤(沙土)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分析了在不同运行条件下湿地对净化污水和修复荒漠化土壤的效果。探讨了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和肥源,利用人工湿地同步净化污水和修复荒漠化土壤的可行性。试验系统位于西安市某污水厂内,共由8块潜流/表面流人工湿地组成,基质深度为0.1m和0.6m,所种植的植物为高羊茅、黑麦草、狗牙根、芦苇和香蒲。湿地进水为该污水厂初沉池出水,各湿地单元均独立进水,系统运行时间为两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人工湿地出水中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去除效果及去除率分析;(2)人工湿地在不同条件(植物种类、水力负荷、运行方式、基质深度、季节变化)下,荒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分析;(3)荒漠化土壤养分富集速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系统运行两年间,各湿地出水COD Cr多可达一级标准,且在水力停留时间更长的条件下,表面流湿地对COD Cr的去除效果好于潜流湿地。两年间0.1m潜流湿地出水TN多可达一级A标准,而第一年0.1 m潜流湿地出水TP则多可达一级A标准,0.1m潜流湿地对TN、TP的去除效果好于0.6m表面流湿地。各0.1m湿地对COD Cr、TN和TP的去除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植物种类对出水水质无显著影响。2)经过近两年的修复,荒漠化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相比于原沙均有极显著增加(P0.01)。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将污水中营养物质快速富集到人工湿地基质中即荒漠化土壤中。3)荒漠化土壤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土壤容重极显著降低(P0.01),而孔隙率也极显著升高(P0.01)。最终土壤容重和孔隙率趋于稳定。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且随着孔隙率的升高,可以减少湿地基质的堵塞,使其稳定运行。4)修复两年后,土壤p H变化范围为7.5~8.5,为弱碱性土壤,土壤pH相比于原沙无显著变化(P0.05)。电导率相比于原沙有极显著增加(P0.01),所修复的土壤暂未发生盐渍化。5)修复第一年,0.6m潜流湿地各养分指标含量与0.1m潜流湿地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基质深度对荒漠化土壤养分富集无影响。而修复第二年,0.6m表面流湿地基质养分含量除有效磷外均显著高于0.1m潜流湿地(P0.05),故表面流湿地相比于潜流湿地更有利于荒漠化土壤的修复。6)修复第一年,各0.1m潜流湿地基质各养分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植物种类对荒漠化土壤的养分富集无影响。修复第二年,0.1m潜流湿地在不同水力负荷下运行,而各0.1m潜流湿地基质各养分指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水力负荷对0.1m湿地基质养分富集无显著影响。7)研究期内,各湿地基质pH、容重和孔隙率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基质深度、植物种类、水力负荷和运行方式对这三个指标均无影响。8)荒漠化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全磷有着相似的变化规律,均在春季(2~4月)有所下降。有效磷在夏秋季(7~9月)出现明显下降,春季则会升高。土壤pH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呈下降趋势,而冬季则有所上升。9)修复两年后,湿地基质各养分指标均能较好的满足线性方程且为增函数。由线性方程可知除有效磷外表面流湿地的养分富集速率均高于潜流湿地。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6;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荣华,孙德兴;哈尔滨望江宾馆利用城市污水中的能源[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12期

2 吴荣华;张承虎;孙德兴;;城市污水类非牛顿幂律湍流流动特性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年06期

3 宋峰;;城市污水回收与再利用探讨[J];科技资讯;2006年09期

4 卢芳;;浅谈西宁地区城市污水资源的再利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吴静;陈庆俊;陈茂福;律严励;;城市污水的三维荧光指纹特征比较[J];光学学报;2008年10期

6 李寿军;赵广军;;城市污水排水工程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7 周志远;;城市污水热能利用方式的探讨[J];民营科技;2012年11期

8 韦鹤平,张瑞安,梁源高;烟台城市污水排海管设计探讨[J];海洋通报;1990年06期

9 宋春印;城市污水排海之浅见[J];海洋信息;1995年05期

10 张文茹;;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截排导流[J];科技风;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润贤;;近代城市污水的社会性及其污染之综合防治的现实性[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吕擰;冯彦刚;;城市污水低位热能回收利用的研究[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3 羽中;;城市污水成为取暖制冷新能源[A];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分会专刊[C];2006年

4 肖锦;;浅议利用城市污水资源营造城市森林大业[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肖锦;;浅议《利用城市污水资源 营造城市森林大业》[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韦新东;尹军;赵小萍;郝黎明;秦霏;刘海燕;荆玲;;城市污水热能资源化的节能环保效果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智刚;洪伟;;顺德城市污水问题及防治对策[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肖锦;;浅议《利用城市污水资源,,营造城市森林大业》[A];中国精细化工协会第二届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承虎;吴德珠;孙德兴;;城市污水热能资源化评估体系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尹军;;赋存于城市污水中的低温热能利用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齐智杰 记者  吴天飞;变城市污水为取暖制冷新能源[N];哈尔滨日报;2006年

2 记者 孙理 通讯员 陈红蕾 徐苏;利用城市污水潜能供热[N];兰州日报;2013年

3 ;让城市污水成新能源[N];光明日报;2005年

4 刘瑞峰 记者 初霞;城市污水成采暖制冷新能源[N];哈尔滨日报;2005年

5 张琦 本报记者 李丽云;城市污水也能变成宝?[N];科技日报;2005年

6 齐智杰 吴天飞;哈工大首创城市污水冷热源应用技术[N];中国工业报;2006年

7 记者 杨怀周 通讯员 李凤之 杨正彦;城市污水滤清可浇灌良田[N];连云港日报;2007年

8 谭明堂 李守晟;胶南为城市污水管网安上“电子眼”[N];青岛日报;2006年

9 实习记者 田博;河北邢台城市污水何时方能休[N];现代物流报;2006年

10 于勇澜;取暖制冷可用城市污水 哈工大研制成功新能源[N];中华建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莹;城市污水流变与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邵丕红;城市污水高效厌氧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李超;GSBR和HBR处理城市污水的效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4 吴鹏;ABR-MBR组合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5 王艺;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传质机理及其载体填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吴学慧;城市污水流动与换热及污垢增长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城市污水管网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及其对水质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曲韵甜;城市污水培养藻类系统中微波增强藻类产氧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瑞娟;双向循环流化载体反应器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曹岳;城市污水特征及碳源组分结构对反硝化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谢颖楠;外加碳源对采用AOA-S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李彦e

本文编号:2633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33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