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6 00:54
【摘要】:为了探明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民勤绿洲边缘选取了11座典型的高大新月形沙丘,用Goolge Earth对各个沙丘的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并对沙丘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观测,将所得数据与沙丘形态参数的变化以及环境因子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边缘11个沙丘中72.7%的新月形沙丘的底面面积增加,63.6%的沙丘迎风坡水平长增长,27.3%的沙丘背风坡水平长减小,54.5%的沙丘宽度增加,所有沙丘高度均呈现增高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高0.1~0.5m。(2)民勤绿洲边缘所选的11座新月形沙丘中,最大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分别为79.9m和11.4m/a,最小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分别为34.4m和4.9 m/a,沙丘最高为12.5m,最低为5.2m。所有沙丘的平均宽度为289.2m,平均高度为8.6m,新月形沙丘的移动速度与高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3)民勤绿洲边缘的新月形沙丘均分布在前后滩比较开阔、平坦的砂砾质滩地上,上风向滩长平均为321.7m;下风向滩长平均为578.2m。前滩长于后滩,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分布密度较小。前后滩地植被覆盖度均小于4.8%,迎风坡前滩植被覆盖度为2.3%,背风坡后滩植被覆盖度为3.1%,前后滩植被盖度差异不显著(P0.05)。(4)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气象因子:年大风日数和年沙尘暴日数对沙丘高度的影响呈极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对沙丘高度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P0.05)。沙丘移动距离与年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年沙尘暴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最大主风向呈显著正相关(P0.05)。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动态变化的3个气象主因子为年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大风日数,其中年降水量在气象因子中的贡献率最大。(5)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环境因子:植被在迎风坡对6m/s的风速影响比较明显,对≥6m/s的风速影响不明显,这将对沙粒的起动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沙粒起动风速≥5m/s)。沙丘土壤含水量在迎风坡底部最大,这与沙丘的植被分布是呈正相关的;沙丘迎风坡各部位,≥4m/s的风速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m/s的风速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含水量越高,对沙粒起动风速的要求越高,沙丘移动越缓慢,反之亦然。(6)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稳定性因素:粗糙的沙丘下伏地面(前后滩地)、迎风坡底部较高的土壤含水量、≤4m/s的风速,这些因素增加了沙粒的起动风速,是新月形沙丘移动缓慢的必要条件,主风向过程和反主风向过程是新月形沙丘增大增高的限制因素。(7)影响民勤绿洲边缘新月形沙丘的不稳定性因素:≥6m/s的风速、背风坡较小的植被盖度和高度、反主风向过程导致迎风坡自下而上沙粒由细变粗是沙丘移动较快的关键因素,常年单一的主风向过程是新月形沙丘向前移动的决定性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94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姆·茨奥,贝尔谢瓦,李志中;新月形沙丘形成赛夫沙丘的讨论[J];干旱区地理;1986年02期

2 任孝宗;刘陶;王振亭;;河西沙区新月形沙丘形态参数观测[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1期

3 赵景峰,李崇舜,周兴佳,雷加强;新月形沙丘丘表流场与沙丘蚀积特征[J];中国沙漠;1993年03期

4 李志中;新月形沙丘研究进展综述[J];干旱区地理;1994年04期

5 杨岩岩;刘连友;屈志强;张国明;;新月形沙丘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14年01期

6 董玉祥;黄德全;;海岸新月形沙丘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典型研究[J];地理科学;2014年07期

7 哈斯,王贵勇;沙坡头地区新月形沙丘粒度特征[J];中国沙漠;2001年03期

8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周智彬;周宏伟;成和平;;草方格固沙带对垄间新月形沙丘形态和移动的影响[J];干旱区地理;2006年05期

9 陈渭南,雷加强;塔克拉玛干沙漠新月形沙丘不同部位的粒度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2年02期

10 李志忠,关有志,孙忠,陈广庭;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沿线新月形沙丘的地貌特征[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驻南非记者 张建波;法军在非洲展开“新月形沙丘行动”[N];人民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丽娟;新月形沙丘风场的数值模拟[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0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40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7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