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9:52
【摘要】:四川龙门山区域是十二五规划明确支持建设发展区域。具有明显垂直梯度,多尺度地貌景观。藏、羌、汉多民族聚居及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集中分布特色区域。论文选取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及传统聚落适宜性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元——汶川一带,研究区域大地坐标为东经103°00′~106°00′,北纬30°34′~32°40′范围内。地震带来传统聚落毁灭性灾难,失去特色的重建活动使本研究更具迫切性。研究“同构异形”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适宜性在避免建设性破坏,增强区域可识别性,新农村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先后数次赴龙门山中北段区域进行野外测绘,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以传统聚落适宜性为切入点,地学景观为研究背景,创新性结合地理学、地质学、景观生态学、建筑学、规划设计等多学科理论,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DSR传统聚落演替驱动因子、Autocad矢量图绘制、Matlab三维数据模型等技术手段,通过国家地理测绘局、国家动态地图网等一些列数据和矢量图的计算转化,形成研究区域高程图、坡度图、坡向图,形成传统聚落基于聚落平均面积、聚落方向性、聚落平均最近距离的数理模型,并通过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聚落周长、面积等计算形态指数,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成景系统、地学景观特征和评价,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适宜性分布规律和演替规律以及整合重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首先,综述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现状,地学景观和传统聚落适宜性等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构建“区域地学景观概况——地学景观特征评价——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的适宜性分布规律——传统聚落介入地学景观的适宜性演替规律——传统聚落整合和重构”的论文主体结构。 第二,,系统梳理龙门山中北段的地学景观成景系统。目前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处理、龙门山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对于区域地学景观成景系统缺乏深入研究,特别是缺乏地学景观和传统聚落适宜性关系上的具体分析研究。论文为合理利用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科学开发地学景观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资料。 第三,论文以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层、构造特征、岩石及其露头展布特征、环境地质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为研究基础,研究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类型划分、主要地学景观特征分析、地学景观评价及其成因机理;综合地学景观成因类型和自然属性的划分原则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类型进行系统分类,划分为2个大类、5个亚类、13种地学景观类型。研究区地学景观类型丰富、数目众多,但其丰度和类型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北以广元、南以彭州最为突出和典型。论文对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山岳地貌、山水峡谷地貌、丹霞地貌、地层剖面、飞来峰、地震作用景观、古生物遗迹等典型的地学景观地貌特征分别进行阐述。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研究区典型的地学景观进行系统的评价,论文认为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级别普遍较高。重点讨论与阐述剑门丹霞地貌景观、地震作用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的成因机理。结合龙门山构造演化特征,初步分析龙门山中北段地学景观的形成演化特征; 第四,运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交叉研究对象为课题选题,避免以往单一学科研究的局限,完善传统聚落地理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体系。归纳总结传统聚落基于地学景观背景下的宏观、中观尺度适宜性分布规律,揭示出传统聚落和地学景观环境的适宜因果性,并按照地学景观特征对龙门山中北段传统聚落进行分类总结;摈弃目前大量研究的传统聚落具体建筑色彩、构造、室内空间设计方面,重点研究丰富形态传统聚落的内部秩序,进行数理建构,为龙门山中北段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以及传统聚落自身整合和重构提供依据; 第五,揭示龙门山中北段区域传统聚落空间结构中的道路重要性。统计出冲击平原聚落和冲积扇聚落住居间距地域性常规尺寸,总结龙门山中北段区域传统聚落地域形态特征,最终揭示出传统聚落布局形态文脉延续的关键在于聚落领域感,中心性和边界形态的区分。汉族平原聚落民族特色的浅根性原因在于其缺乏领域中心性的形态布局; 第六,论文提出针对传统聚落适宜性演替规律的驱动因子DSR模型,揭示传统聚落演替规律,研究地震带来传统聚落与地学景观环境适宜性突变,总结聚落选址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基地地质条件选址基本原则,并实证案例阐述分析灾后重建成功案例的具体设计过程和方法。最终论文提出传统聚落演替规律始终在进行适宜性调整,经过持续整合,最终实现建筑聚落融入地学景观环境中。 第七,论文分别从人地关系的地学景观生态性保护原则和传统聚落适宜性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探讨和总结。地学景观生态性保护原则按照地貌类型研究其生态敏感性保护原则。地貌类型生态保护原则总结中按照生态建设分区展开,包括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传统聚落适宜性整合与重构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中提出区别城市设计方法,进行符合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功能组块设计,完善新农村规划设计规范、加强地学景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聚落适宜性调整、注重把握传统聚落整合与重构的原则方法。
【图文】:

分布图,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分布图


研究龙门山中北段区域地学景观区划是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地质遗迹作为地球留下的宝贵自然遗产和自然资源,地学、旅游科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近年来,研究区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得许多成就,开发与保护效益不断提高,但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遗迹和地学景观缺乏系统普查和总体区划研究,地质遗迹保护点的确园的建设各自为阵,全面开花,重复建设多,精品少,地质遗迹区划停留在遗迹的相似性上,不能真正体现地球演化的空间格局变化,难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的规划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与工作布的科学依据。由于影响地质遗迹成因复杂,划分依据难以确定,表征指标因子的选择难度大,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和优劣等级划分的科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因此,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和优劣等为地学研究的典型区域选择提供依据,应为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的空

行政区划图,龙门山,行政区划,北段


2.2.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 房和城乡建 部 中 史文准 四川省 二 重点发展小城镇为选取研究对象门山脉横跨什坊、汶川、茂县多个汉、藏、回、羌民族聚居地门山区域传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产生冲击,汶川、北川、茂县普遍受损,只是破坏程度不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四川省汶川,全寨几乎全部跨塌,满目断壁残垣,景象令人恻目,最令人0 年历史的守备官寨也墙倒屋顷;破坏较轻的是理县桃坪寨局部跨塌和墙体局部开裂;理县、青川、北川和平武的一些主震和多次余震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破坏。文传统聚落研究对象界定原则基于龙门山地质断裂带区域划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公布名质断裂带中北区域,作为论文传统聚落的研究范围。龙门山中历史文化名城 10 座,包括新都县、剑阁县、崇州市、广元市、广汉市、绵竹县、什邡县、罗江县;龙门山中北段区域有四图 1-6 龙门山中北段研究区域行政区划(自绘)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梦霖;;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四川省示范点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2 业祖润;中国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龙学明;龙门山中北段地史发展的若干问题[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4 崔秉荃,龙学明,李元林;川西拗陷的沉降与龙门山的崛起[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1期

5 李智武;刘树根;陈洪德;刘顺;郭兵;田小彬;;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李晓琴;;剑门关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与成因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7 陈洪德;徐胜林;;川西地区晚侏罗世蓬莱镇期构造隆升的沉积响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勇,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9 角媛梅,肖笃宁,郭明;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10 陈勇,艾南山;城市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年04期



本文编号:2654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54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e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