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内蒙古东部响水河沿岸河流—沙丘相互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03:12
【摘要】:半干旱地区的风水相互作用正成为风沙地貌研究的新热点。为研究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西部响水河河水与其河岸沙丘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对春、夏季内蒙古翁牛特旗响水河的4个典型河段共21个河流断面的断面形态、流速进行现场实测,同步采集了181个水样,然后在室内对断面流量进行推算及泥沙含量的测试,利用二者的变化情况对河流与沙丘间的各种相互作用方式、强度及沙丘的集水效应进行初步分析;并于2016年8月份运用简易装置对沿途6个典型沙丘的侧渗水流速进行现场实测,且利用集水面积推算出与集水效应相关的参数值,进而深入分析河岸沙丘集水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响水河由南往北春、夏两季瞬时流量均呈明显递增趋势,一方面,是因为河流在从南端上游断面流向北端下游断面的过程中,沿途两侧河岸流动沙丘以地下水形式对河流的补给作用明显,表明相对于固定沙丘,河岸流动沙丘的储水-补水效应更显著;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其他补给方式:上游大坝附近的剥蚀残山、河段A处的旧河道及河谷中的许多细小支流均对响水河存在一定的补给作用。2、同样,由南往北春、夏两季各个典型河段下游端的泥沙含量也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原因是在流量递增的情况下,河流对河岸沙丘的侵蚀效应明显,加之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十分活跃,形成的上风向河岸沙丘埋压河床;河水掏蚀河岸陡坡;河流侵蚀河漫滩;河流侧蚀河岸沙丘;河谷中的沙丘埋压河道等5种途径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泥沙含量递增。3、该河存在着两处风水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典型河湾,其相互作用方式主要分为动力形成和物质来源两个方面,其中风与水的动力学形成过程是:上风向凹岸沙丘挤压河道迫使其后退转向,由此改变河流平面形态,为侵蚀沙丘提供水动力;下风向弧形凹岸将盛行风气流汇聚压缩,使斜坡上近地面风力急剧加速,为风沙活动提供必要的动力。砂物质源形成过程是河流的边滩为河岸沙丘直接提供沙源,下风向凹岸则通过河流侧蚀作用造成的垮塌,为风力提供丰富的砂物质促进河岸沙丘的形成与发展的同时也为曲流的摆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该河两侧的河岸流动沙丘侧面存在着缓渗径流与点状侧出泉水,渗出水量分别占沙丘年储水量及年径流量的52%、89%,这充分表明该区的有效大气降雨通过入渗在河岸沙丘的不同层位发生富集,构成河岸沙丘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沙丘地下水则通过沙丘侧面渗出,成为响水河的主要补给方式,河岸沙丘集水-储水-补水效应显著,成为河岸-沙丘相互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慧;韩广;朱孟娜;肖涛;王勇;;科尔沁沙地西部响水河河水与其河岸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7年01期

2 马延东;赵景波;罗小庆;邵天杰;岳大鹏;周旗;;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区径流与地下水补给条件[J];地理学报;2016年03期

3 李卫;冯伟;杨文斌;唐进年;党宏忠;;流动沙丘水分深层入渗量与降雨的关系[J];水科学进展;2015年06期

4 王新军;赵成义;杨瑞红;李君;;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化过程演变的景观格局特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5年06期

5 周欣;左小安;赵学勇;刘川;罗永清;岳祥飞;吕朋;;科尔沁沙地沙丘固定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特性[J];中国沙漠;2015年01期

6 原鹏飞;李兆明;;沙地干沙层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年06期

7 冯伟;杨文斌;党宏忠;李卫;石星;王永胜;梁海荣;;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J];中国沙漠;2015年02期

8 吴建华;安娜;季樝;魏学;;西拉木伦河流域降水和径流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4年04期

9 李耀辉;沈洁;赵建华;胡田田;尹晗;;地形对民勤沙尘暴发生发展影响的模拟研究——以一次特强沙尘暴为例[J];中国沙漠;2014年03期

10 杨济;;内陆干旱与半干旱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进展[J];科技视界;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柏忠;;科尔沁沙地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勇鸿;土壤持水参数传输函数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韬;科尔沁沙地梯级生态系统土壤特性及其与地貌植被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2 钟声;降雨下滑坡土体渗透性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永利;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空间格局与梯度分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59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59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