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
发布时间:2020-05-19 19:47
【摘要】: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自1977年发现工业气流以来,已成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黄龙组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虽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油气地质成果,然而对储层发育和天然气成藏有直接控制作用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展布规律等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川东地区石炭系古岩溶角砾岩的研究依然薄弱,成为影响川东石炭系勘探开发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川东黄龙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更具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川东地区黄龙组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特征、古岩溶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后生变化的详细研究,取得了如下几点认识: (1)按岩性、岩相和沉积演化特征,黄龙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分别相当3个沉积体系域的3个岩性段:一段(C_2hl~1),相当低位体系域,由去膏去云化作用形成的次生晶粒灰岩和次生灰质岩溶角砾岩组成;二段(C_2hl~2),相当海侵体系域,为颗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微晶白云岩互层组合;三段(C_2hl~3),相当高位体系域,为微-亮晶粒屑灰岩、与粒屑微晶灰岩和泥-微晶灰岩互层组合。 (2)黄龙组沉积是一套完整的“海进—海退”沉积,早石炭世海水缓慢向扬子板块内部侵进,在川东,海水入侵范围仍限于云阳以东;至晚石炭世黄龙早期开始侵入川东地区,于盆内的低洼部位逐渐向盆内和周缘高地上超,形成黄龙组一段低位体系域的萨勃哈沉积;至黄龙组二段末进入“最大海泛期”,并使全区普遍接受了黄龙组三段的高位期沉积;晚石炭世晚期受云南运动影响,形成黄龙组顶部高低不平的侵蚀面和相关的岩溶地貌景观;至早二叠世早期发生梁山期煤系地层的沉积超覆作用黄龙组重新进入再埋藏成岩改造阶段。 (3)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普遍发育的角砾岩类型确定为岩溶角砾岩。并按照岩溶角砾岩的结构-成因特征,划分为4种具有不同成因意义的角砾岩类型,分别为:网缝镶嵌状白云质岩溶角砾岩、角砾支撑状白云质岩溶角砾岩、角砾支撑状次生灰质岩溶角砾岩和基质支撑状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并将岩溶角砾岩溶蚀环境划分为4种不同溶蚀段,分别为:顶部溶蚀段、上部溶蚀段、下部溶蚀段及底部溶蚀段。划分了4种岩溶地貌:岩溶高地和残丘、岩溶坡地、岩溶谷地和岩溶洼地。 (4)通过对研究区岩溶岩C、O、Sr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伴随渗流带→活跃潜流带→静滞潜流带的溶蚀强度加大,由基岩溶蚀形成的岩溶岩出现δ~(13)C和δ~(18)O的弱正偏移,而由溶蚀流体澈积形成的次生灰岩和淡水胶结物出现较强烈的负偏移,对应的~(87)Sr/~(86)Sr比值也具有从渗流带→活跃潜流带→静滞潜流带的负偏移的变化趋势。
【图文】:
2.1 区域构造概况2.1.1 基底构造特征四川盆地面积约 19 万平方公里,盆地周缘出露下古生界和元古界地层,四周由高山围绕,地形具有西高东低、北陡南缓的特点。该盆地属于“扬子准地台”上的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是中新生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大型构造和沉积盆地(韩应钧,2002;童崇光,,1992)。盆地内部现今构造被划分为川东南斜坡高陡构造区、川中平缓构造区和川西坳陷低陡构造区三个大的分区,以及川北低褶带、川西低隆褶带、川中平缓褶带、川西南低陡褶带、川东高陡褶带和川南低陡褶带六个次一级构造区,本研究区隶属于川东高陡褶皱带(李忠权,2002)。川东高陡褶皱带西以华莹山深大断裂带为界与川中平缓构造区分界明显,东至七曜山深大断裂带,面积约 5.5×104km2。区内具双重基底结构,基底埋深 9~10km。是长期地史发展中的区域古斜坡,晚三叠世前,为向东南倾斜的古构造斜坡,其后转向西北倾
三个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及石炭纪沉积垂向演化史(冯增昭,1989;贾振远,1989;钱峥,1999)。图2-2 川东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剖面图(据郑荣才,1995)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931.5
本文编号:2671389
【图文】:
2.1 区域构造概况2.1.1 基底构造特征四川盆地面积约 19 万平方公里,盆地周缘出露下古生界和元古界地层,四周由高山围绕,地形具有西高东低、北陡南缓的特点。该盆地属于“扬子准地台”上的一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是中新生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大型构造和沉积盆地(韩应钧,2002;童崇光,,1992)。盆地内部现今构造被划分为川东南斜坡高陡构造区、川中平缓构造区和川西坳陷低陡构造区三个大的分区,以及川北低褶带、川西低隆褶带、川中平缓褶带、川西南低陡褶带、川东高陡褶带和川南低陡褶带六个次一级构造区,本研究区隶属于川东高陡褶皱带(李忠权,2002)。川东高陡褶皱带西以华莹山深大断裂带为界与川中平缓构造区分界明显,东至七曜山深大断裂带,面积约 5.5×104km2。区内具双重基底结构,基底埋深 9~10km。是长期地史发展中的区域古斜坡,晚三叠世前,为向东南倾斜的古构造斜坡,其后转向西北倾
三个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及石炭纪沉积垂向演化史(冯增昭,1989;贾振远,1989;钱峥,1999)。图2-2 川东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格架剖面图(据郑荣才,1995)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93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权,冉隆辉,陈更生,路中侃,段新国;川东高陡构造成因地质模式与含气性分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刘顺,刘树根,李智武,雍自权,孙玮;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郑荣才,张哨楠,李德敏;川东黄龙组角砾岩成因及其研究意义[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4 刘树根,徐国盛,梁卫,张高信,龙成吉,王泽远;川东石炭系气藏的封盖条件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郑荣才,陈洪德;川东黄龙组古岩溶储层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黄尚瑜,宋焕荣;川东石炭系岩溶形成演化环境[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S1期
7 黄思静,石和,张萌,沈立成,刘洁,武文慧;上扬子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2001年04期
8 陈景山;李忠;王振宇;谭秀成;李凌;马青;;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J];沉积学报;2007年06期
9 郑荣才,李德敏,张梢楠;川东黄龙组天然气储层的层序地层学研究[J];沉积学报;1995年S1期
10 李智武;刘树根;罗玉宏;刘顺;徐国强;;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6713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67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