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自然地理论文 >

青藏高原东缘白龙江流域地貌定量化参数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21:51
【摘要】:自从戴维斯提出地貌循环理论以来,地貌学理论逐步建立并得到完善。当前,人们对地貌学的定量化研究越来越重视,而数字高程模型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地貌学定量化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人们利用各种不同地貌参数来定量刻画地貌特征,揭示地貌演化阶段,评估区域构造活动性。然而这些地貌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联合利用多指标准确刻画地貌特征、评价地貌演化阶段及大范围区域的构造活动程度,则是目前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缺乏在同一地区的综合比较验证。 白龙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向黄土高原过渡的斜坡急剧变形带,面积约31808km2,是高原向外增生和隆升的前缘部位之一,且该流域地处我国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受多个断裂带的影响,内部相对构造活动程度存在差异性,为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同时,了解该流域地貌发育特征及构造活动程度的空间分异将会加深对青藏高原在该地区的远程隆升效应、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等科学问题的认识。本研究就是在构建地貌定量化多参数体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该流域基本地形因子的关系及空间格局,多地貌参数在地貌演化发育、相对构造活动程度量化评估中应用等多方面的工作,并结合研究区已有河流阶地、地震分布、断裂活动等多方面地质背景分析了白龙江流域多种地貌参数空间分异的内在动力,得到以下结论和认识: (1)提出了新的宏观地貌参数突兀度,用以反映地面高程相对于平均高程的凸起程度,与切割度、起伏度一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与刻画地貌的特征。 (2)分析发现,以流域作为研究载体时,白龙江各子流域宏观因子地势起伏度与微观地形因子流域高差、平均坡度和平均坡度变率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并根据这些微观地形因子建立了地势起伏度计算模型。 (3)白龙江流域中上游与下游地区河流纵剖面形态拟合函数、河流陡峭指数、凹曲度值及相关系数存在差异,揭示出该地区基岩抬升速率具有空间不一致性,河流侵蚀作用强烈,大部分河流发育尚未达到均衡阶段。 (4)尝试对已有面积高程积分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起伏比法是计算该值最高效便捷的方法。研究还发现,集流阂值为10km2时,白龙江流域所获得的次集水盆地面积高程积分值主要反映构造作用的影响,此时,大部分小流域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存在由西北至东南渐变,断裂带上下盘差异显著的空间格局。基于窗口分析法计算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受DEM空间分辨率、岩性差异、分析窗口空间分布位置的影响较小,但存在尺度依赖,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可以使白龙江流域基于窗口分析计算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呈现更多的地学意义。 (5)白龙江流域河长坡降指标的异常高值反映了活动断裂的作用,流域不对称度反映了青藏高原由西向东的构造掀斜作用。构建了适合白龙江流域构造活动程度评估的参数体系,并利用该参数体系,对该区构造活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区内相对构造活动程度强区域面积约146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5%;相对构造活动程度较强的区域面积约1434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4%;相对构造活动程度中等的区域面积约6417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4.1%;相对构造活动程度弱的区域面积约4363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6.4%,相对构造活动程度评估结果与已有的新构造单元划分结果相一致。 (6)结合已有地质背景的分析,白龙江流域中上游及下游地区多地貌参数、相对构造活动程度的空间差异反映并印证了东昆仑断裂向西秦岭断裂带的过渡转换、岷山快速隆起的向北传递及岷山对龙门山断裂带北部构造活动屏蔽的综合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3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智武;刘树根;陈洪德;刘顺;郭兵;田小彬;;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红,王均;国家基本地理单元数据集的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3 朱红春,陈楠,刘海英,汤国安;自1:10000比例尺DEM提取地形起伏度——以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验为例[J];测绘科学;2005年04期

4 王玲;吕新;;基于DEM的新疆地势起伏度分析[J];测绘科学;2009年01期

5 涂汉明,刘振东;中国地势起伏度研究[J];测绘学报;1991年04期

6 陈洪凯,李吉均;白龙江流域第四纪以来地貌发育基本模式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7 郭进京;韩文峰;梁收运;;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县-武都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与高原隆升[J];中国地质;2006年02期

8 邹斌文;马维峰;龙昱;侯圣山;张林;;基于ArcGIS的条带剖面提取方法在地貌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3期

9 程三友;王红梅;李英杰;;渭河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3期

10 张学儒;官冬杰;牟凤云;陈春;;基于ASTER GDEM数据的青藏高原东部山区地形起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明星;基于DEM的青藏高原东北端地表过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何玉林;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9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19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7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