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盆地风沙环境的形成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931.3
【图文】:
2图 1-1 共和盆地黄河左岸阶地分布图盆地抬升后,盆地基底形成最高一级台地面,海拔分布在 3000 3200 m 之间,被称为共和高原面,在黄河左岸以三塔拉,右岸以木格滩等为代表(徐叔鹰等,1984),这也是共和盆地现代地貌发育的基础。随着盆地周围山体的持续隆升,黄河切穿河湖相地层,盆地内部形成两级宽广的阶地(徐叔鹰等, 1987)。早先研究认为,三级塔拉是在气候变干湖泊收缩的情况下形成的三级湖岸阶地(陈承惠和吴子荣, 1964)。然而,通过地貌形态判别和物质组成对比,发现三塔拉最新地层为一套河湖相沉积物,其应是共和古湖底在中更新世末期抬升形成,是共和高原面的一部分(徐叔鹰等, 1987);一、二塔拉则是晚更新世以来黄河向东南迁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黄河阶地。关于三级塔拉海拔分布,徐叔鹰等(1984)认为三塔拉海拔约 3000 3200 m,三级塔拉之间形成巨大的陡坎。杨达源等(1996)认为,三塔拉海拔分布在 3040 3200 m 之间,二塔拉面上覆 1 2.5 m 的砾石层,海拔约 3100 2940 m、一塔拉海拔 2970 2930 m。Jia 等(2017)则认为一塔拉海拔
图 1-2 A: 青海湖盆地风成砂 OSL 年代分布图(Lu et al., 2011; Lai et al., 2012; Lu et al.,2015); B: 柴达木盆地风成砂 OSL 年代分布图(Yu and Lai, 2012; Zhou et al., 2012; Yu et al.2013; Yu and Lai, 2014; Yu et al., 2015); C: 共和盆地风成砂 OSL 年代分布图(Liu et al., 2013,2012; Stauch G et al., 2016; Qiang et al., 2013)本文综合分析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共 35 个地质剖面的 142个 OSL 年代,并对三个盆地风成砂出现的时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图 1-2),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成沉积剖面所记录的风沙活动多集中在 18 ka 以来,全新世早期各盆地多剖面出现了风成砂层,指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该时期较为强烈的风沙活动。研究发现,早全新世强烈的风沙活动与强的太阳辐射造成的区域有效湿度降低有关(Qiang et al., 2013; Lu et al., 2010)。全新世中期,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均未记录到风成砂层的存在,风沙活动仅在共和盆地出现。施雅风(1993)认为全新世大暖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在我国北方及毛乌素沙地均发现了中全新世干旱事件(Guo et al., 2000; Chen et al., 2003)的地质记录。那么中全新世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是否与中全新世干旱事件有关,仍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全新世晚期,三个盆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沙活动,但相较于早全新世风沙活动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共和盆地风沙环境的形成演化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 区域地质概况共和盆地紧邻多个造山带及地块,周缘发育多条大型断裂带(张立军, 2015)。其北邻祁连造山带,东接秦岭造山带,与西秦岭具有一定的关系,南部为松潘—甘孜造山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图 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ANG Xiaoping;Bernhard EITEL;;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limate Change,Landscape Evolution,Surface Processes and Tectonics in the Earth System:What Ca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Deserts Contribute?[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6年04期
2 刘冰;靳鹤龄;孙忠;苏志珠;张彩霞;;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J];中国沙漠;2014年04期
3 刘冰;靳鹤龄;孙忠;苏志珠;张彩霞;;青藏高原东北部泥炭沉积粒度与元素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2013年03期
4 LuPeng Yu;ZhongPing Lai;Ping An;;OSL chronology and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paleodunes in the middle and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J];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2013年02期
5 于禄鹏;赖忠平;安萍;;柴达木盆地中部与西南部古沙丘的光释光年代学研究[J];中国沙漠;2013年02期
6 郭峰;王亲;;中国西部干旱区沙漠形成演化概述Ⅱ[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7 刘冰;靳鹤龄;孙忠;苏志珠;张彩霞;;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7期
8 闫臻;王宗起;李继亮;许志琴;邓晋福;;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J];岩石学报;2012年06期
9 安福元;马海州;樊启顺;周宝;张启兴;;粒度在沉积物物源判别中的运用[J];盐湖研究;2012年01期
10 李晋昌;苏志珠;胡光印;;风沙活动强度的常用判断指标及其应用评述[J];中国沙漠;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光荣;王贵勇;陈惠忠;阎满存;金炯;王跃;;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再军;腾格里沙漠腹地钻孔揭示的沙漠形成与古环境演化历史[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星星;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风成沉积与风沙活动历史[D];兰州大学;2013年
2 李明治;共和盆地末次盛冰期以来的风沙活动历史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87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zrdllw/2787404.html